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十六帝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十六帝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十六帝顺序列表朱瞻基喜欢哪个儿子?
朱瞻基喜欢的肯定是朱祁镇,朱祁镇是孙皇后所生,为了立孙皇后,朱瞻基还废掉了贤后胡善祥。孙皇后所生儿子朱祁镇理所当然的为嫡长子。朱瞻基还有个小儿子朱祁钰。在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被补后朱祁钰称帝,史称景泰帝。景泰帝整救了大明,为大明国运延误了两百年。
万历十六帝是哪个皇帝?
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朱翊钧在位初之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亲政后,励精图治、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开创了“万历中兴”局面。期间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巩固了汉家疆土。执政后期荒于政事,因无像张居正的人可以督导、国本之争等问题而倦于朝政,自此不上朝,国家运转几乎停摆,强征矿税亦是在位期间被称为一大诟病,使大明王朝逐渐走向衰亡。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朱翊钧崩,终年56岁,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
为什么说明朝的时候都说十六帝,而不是二十帝呢?
史学家 划分的
明朝1368-1644年从太祖到思宗 共计16帝
1644-1681年共三帝 弘光 、隆武、永历 三帝
若史学界只承认明朝1368-1644年 ,那么就16帝
若 史学界承认明朝1368-1681年 那明朝就19帝
但 现在一般 认为明朝16帝
史学界评判一个朝代的存在时间,一般是以第一位皇帝宣布立国开始,到下一个朝代立国或本朝都城被占领为止。
明朝建立于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亡于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帝自尽殉国。期间,共历十二世、十六帝,国祚二百七十六年。
之后,虽然由明朝宗室在南方继承宗庙,又延续了18年,历三帝一王。
南明与南宋有点相似,都是在国都被破之后,由宗室割据一方,继续延续宗庙。那么,为什么南宋被列为宋朝的国祚之中,而南明却不被列入明朝的国祚之中呢?有三个原因。
一是南宋存在时间长,南明存在时间太短。
二是南宋是被当时的其他势力所承认的,比如辽国、金国、西夏,都曾与南宋建立了外交关系,承认南宋的统治。但南明却从没被清廷承认过。
三是,南明不是一个集中的势力,而是本身就存在好几方政权,谁是正统,无法定论。南宋则不一样,是一脉相承的,属于中央集权***。
首先我们认为明朝有十六帝的说法来源于明史,我国历来王朝都有为前朝修史的传统,清朝入主中原之后也继承的这个传统,顺治二年,顺治皇帝便成立的明史馆,开始修明史,直到乾隆四年才最终定稿,吏时长达90多年,在顺治时期,当时清朝***其实和南明***并立了,作为修史的清***自然认为自己是正统,明朝已经灭亡了,因此绝不会将南明的的皇帝当成明朝的皇帝来写入帝王本纪中。
不仅如此,清朝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文字狱非常严酷,不仅官修史书不承认南明,连民间野史也不能承认南明,否则后果非常严重。顺治初年,浙江乌程(今吴兴)南浔镇富户庄廷鑨,因病眼盲,想效仿历史上同为盲人的左丘明,著写一部史书。但又匮于自己所知不多,便去买得前明天启朝大学士朱国祯的明史遗稿,延揽江南一带有志于纂修明史的才子吴炎、潘柽章等十六人加以编辑。书中仍奉尊明朝年号,不承认清朝的正统,还提到了明末建州女真的事,并增补明末崇祯一朝事,直呼努尔哈赤为"奴酋"、清兵为"建夷",全都是清朝所忌讳的。该书定名为《明书》,书凡一百余卷,作为自己的著作,并请李令皙作序,题茅元铭、吴之铭、吴之熔、李涛、茅次莱、吴楚、唐元楼、严云起、蒋麟征、韦金佑、韦一围、张篙、董二酉、吴炎、潘柽章、陆圻、查继佐、范骧等十八人于其上,"卷端罗列诸名士,盖欲借以自重。故老相传,二百余人中,多半不与编纂之役"。又说明此书是根据朱氏的原稿增删而成。庄廷鑨慕杭州举人查伊璜之名,擅自将其列入《明史》的参订名单,查伊璜得知后吓得心胆俱裂,为求自保,赶忙向学道检举告发,但学道并未在意此事。七月,归安知县吴之荣再次告发,此书终引起清廷关注,遂大兴文字狱,相关人等被捕杀殆尽。这场文字狱牵连人数达到一千余人,被杀的人达到七十多人,其中十四人被凌迟处死。这还只是用了入关前的明朝年号,要是入关之后的年号恐怕后果不堪设想。
试想一下在这样高压的文字狱政策下终清朝两百多年还有谁敢提到明朝有二十个皇帝,甚至于清朝的人们为了避免牵连决口不提南明。这也是我们现在认为明朝只有十六帝的原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十六帝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十六帝的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