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废除丞相吗历史,明朝有废除丞相吗历史原因

kodinid 1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有废除丞相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有废除丞相吗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朝废了万人之上的丞相,小皇帝即位时国家大事应该听谁的呢?
  2. 明朝如果不废宰相,采用群相会怎么样?
  3. 在明朝历史上,丞相胡惟庸、李善长等人到底有没有谋反?

明朝废了万人之上的丞相,小皇帝即位时国家大事应该听谁的呢?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以左丞相胡惟庸谋反罪,将胡惟庸及其党徒一万五千余人全部问斩。在清除胡党的同时,趁机废除中书省亲自接管六部,彻底废除了丞相制度

我是善发,爱发历史说,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善发历史说,感谢邀请回答。

明朝有废除丞相吗历史,明朝有废除丞相吗历史原因-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元璋曾经敕谕群臣:国家罢丞相,设府、部、院、寺以分理庶务,立法至为详善。以后嗣君,其毋得置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从此之后,从秦朝开始设立的丞相制度至此废除。

朱元璋废除了丞相之后,亲自接管六部,但是发现政务负担太重,于是就设立春、夏、秋、冬“四辅官”协助处理文书,“四辅官”官位很高却权力不大,不过由于担任这些职务的人都是名声很高的老儒,没有政治野心,但是却对处理国家政务没有经验,于是很快就被废除了。

明朝有废除丞相吗历史,明朝有废除丞相吗历史原因-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又仿制宋朝制度,设立殿阁大学士,设置了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殿阁大学士主要为皇帝处理奏章和文书,成为大学士的官员多为品级不高的翰林,只是皇帝身边的机要秘书班子,这时还没形成后来的内阁

明成祖即位之后,以解缙、杨荣等为文渊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又命令翰林院侍读、编修、检讨等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要,批答奏章,从而形成了内阁最初的雏形。

到了明仁宗明宣宗的时候,内阁的权力逐渐增加,内阁大学士的品秩也从过去的正五品提升到正三品,而且凡是大学士加三师者,则为一品,加尚书则为二品,加侍郎则为三品,地位愈加尊崇。

明朝有废除丞相吗历史,明朝有废除丞相吗历史原因-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内阁最大的权力就是来自于“票拟”制度,内阁的阁臣有权草拟对朝廷各种奏章的处理意见,然后提供给皇帝裁定,内阁等于直接掌握了处理国家政务的大权,而且后来还演变为能在殿阁和皇帝一起商讨国家大事。

内阁大学士是由多人担任,但是根据资历和皇帝的信任程度,分为首辅、次辅和群辅,其中首辅是皇帝最为信任的内阁大学士,负责内阁的首要责任,并领导内阁。这就逐渐形成了明朝的内阁议政制度,阁臣日渐权重,虽无丞相之名,却有丞相之权

明朝如果不废宰相,***用群相会怎么样?

朱元璋在胡惟庸案以后干脆废除丞相制度,彻底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把丞相职权分为吏,戶,礼,兵,刑,工六部。同时设殿阁大学士,垫定现代内阁制雏型:。后来明朝皇帝又让太监参攻。这种好处是皇帝水平不高国家也不会出现问题。万历皇帝三十年不朝,天启皇帝爱做木匠活,国家机器照样正常运转。而且明朝皇帝个个肥头大耳,说明这皇帝当的相当滋润舒心。如果朱元璋***用群相制和唐太宗时期一样,有几个丞相。朱元璋的权力就会弱化一些,朱元璋被称为历史上权力最大的皇帝,这是他不希望看到的,丞相职权分开可避免相权过大危及皇权局面。群相制难免发生互相推诿扯皮现象,影响***办事效律。朱元璋是非常重视官员制度建设的,曾经杀掉十五万贪官污吏不可能让相互扯皮的制度出现。

明朝的内阁制其实就是一种群相制,没有宰相的,内阁首辅虽然权力大一点,但和宰相(丞相)没法比。其实中国历史上,君权重则相权轻,反之亦然,汉武帝时代,没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就是群相制,而汉献帝时代,丞相一家独大,宋代以降,“相”已地位日降,明清时代,君权愈重而相权愈轻。

在明朝历史上,丞相胡惟庸、李善长等人到底有没有谋反?

明朝胡惟庸李善长蓝玉功臣都没有谋反,就连朱元璋也非常清楚,但在朱元璋认为他们都得死。朱元璋从社会最底层一步步奋斗到建立大明朝,成为开国皇帝,除时势造英雄外,个人的非凡统驭能力是决定因素。在其创业过程中手下集聚了一大批文臣武将,他们辅佐朱元璋成就帝业。而明朝建立后,这些功臣因功身居要职,手握军政大权,而且这些经过战争洗礼的功臣个个能力超群出众,威望颇高。这就使朱元璋的皇权受到一定程度限制。当朱元璋逐渐年老体衰时,感觉到一旦百年之后其继承人难以制服这些跟他打江山的功臣。最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是趁自己健在全部将这些功臣剪除。目标既定,接下来的是借口了。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图谋造反的罪名下令将其处死并株连九族,这便是明朝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胡惟庸案”。“胡惟庸案”前后历时12年,受此案波及被诛杀者多达三万余人,其中就有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至于受牵连而身陷囹圄或者发配充军者更是数不胜数。

“胡惟庸案”最终通过一场场近乎疯狂地“大清洗”告终,然而关于胡惟庸到底有没有打算谋反的讨论却成为后世讨论的一个焦点。那么“胡惟庸案”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胡惟庸案”的起因是从一件很小的事件引发的,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占城(今越南南部)使者来南京朝贡,接受贡使觐见原本属于皇权而非相权的范围。可当时身为左丞相的胡惟庸却越俎代庖替皇帝完成了这次朝贡礼仪。我们不清楚胡惟庸当时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有可能是为进一步扩大相权投石问路,也有可能仅仅出于工作疏忽。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都不是一件什么了不得的大事,虽然胡惟庸此举确实属于僭越,但用这点来说胡惟庸意图谋反就太过牵强了。

如果胡惟庸干的这件事发生在明朝后来的皇帝身上,可能根本没人去理会。但这事发生在明朝权力欲最强烈的太祖皇帝朱元璋身上,性质就大不一样了。朱元璋在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怒,他当即把左丞相胡惟庸、右丞相汪广洋等人骂个狗血淋头,吓得众臣顿首谢罪。由于这次僭越***的性质实在太轻,所以即便朱元璋想揪住不放也没更好的理由,因此在经过一番批评教育后,此事就不了了之了,不过朱元璋心中却仍难以释怀。

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胡惟庸称自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祥瑞,于是邀朱元璋到他家中参观。可是当朱元璋一行人走到西华门时,一位叫云奇的太监却拉住了皇帝御马的缰绳,他当时急得说不出话,只好拼命指向胡府。被挡驾的朱元璋非常生气,旁边侍卫立即上前将云奇锤毙。事后朱元璋感到有点蹊跷,于是登高眺望,他发现云奇所指的胡惟庸府中尘土飞扬,墙道都藏有士兵。这就坐实了胡惟庸图谋不轨的罪证。于是朱元璋立即下令处死胡惟庸及其党羽,“胡惟庸案”就此拉开序幕。

上述***记载于明朝史料中,可以说是明朝官方对“胡惟庸案”的定性。然而仔细推敲此事却能发现不少疑点。首先是“云奇”这个人物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此前未有记载,在报告了这一重大消息后又被当场锤毙,来去都莫名其妙,更像是因故事情节需要被强行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

在明朝历史上,丞相胡惟庸罪在结党弄权、贪赃枉法,李善长受其牵连。他们并没有真正实施谋反大罪,只是朱元璋生性多疑为巩固他的皇权,己对这些位高权重的大***国功臣下了杀心。所以以谋反大罪诛杀了丞相胡惟庸和李善长,还灭了他们三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有废除丞相吗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有废除丞相吗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朱元璋 明朝 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