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第一强人,明朝历史第一强人是谁

kodinid 54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第一强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第一强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中说唐伯虎排第二,那第一是谁?王守仁吗?
  2.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是谁?宰相制度怎么被废除的?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中说唐伯虎排第二,那第一是谁?王守仁吗?

唐伯虎,王守仁。同时生在一个时代。唐伯虎在书画造诣很深,留下了很多珍贵的书画作品。王守仁,王学的创始人,书法造诣方面不及唐伯虎,但是他是一句个极具战略眼光的战略家,由他主导平定了宁王之乱,创立了王学。在他离世之后,王学又出现了多个具有影响意义的人才!可以说,唐伯虎书画影响了一个时代。王守仁是思想引领导了一个时代。浅知拙见,欢迎指正。

唐伯虎排第二?什么方面排第二,如果说第一是王守仁,那么问得是明朝的英雄,排名第二的应该是于谦。如果说论文***,排名的话,那也还有杨慎,解缙,徐文长三大才子,唐伯虎不在这些官方排名里,应该说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唐伯虎没有做过官。

明朝历史第一强人,明朝历史第一强人是谁-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唐伯虎因弘治十二年科举案受牵连入狱被贬为吏,突发变故让唐寅丧失进取心,从此游荡江湖,埋没于诗画之间,终成一代名画家 。其晚年生活十分穷困,有时甚至依靠朋友的接济生活,54岁即病逝。 如果曾经谋过官职,应该记录和知名度会更高一些,我们现在知道的大多数是民间流传的唐伯虎点秋香一类的故事

猜测原因也许是后世人不忍看到唐伯虎如此落寞的一生,于是就给他附会了那么多的风流故事,于是他真实中失意的、落寞的、愁苦的一生就渐渐被隐去,留给后人的则始终是那个机智幽默、玉树临风、乐观积极、才华横溢的风流才子唐伯虎。

谢邀。

明朝历史第一强人,明朝历史第一强人是谁-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答案:王守仁(王阳明

唐伯虎虽有才子之名,主要成就在画作上。比起王守仁对社***做出的贡献和影响,不可比拟。

王守仁的志向,操守,平定判乱的智谋,创立的阳明学说,造福社会,引导后来者,影响之巨,之久,唐伯虎万不及其一。

明朝历史第一强人,明朝历史第一强人是谁-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单单立言、立德、立功,三样,世上能超越其人者,少之又少。

唐伯虎的画作,虽然很出色,但是仅限于观赏把玩,相对于王守仁创立的阳明学说所传递给人们的思想解悟,仍是遥不可及。

一个仅局限于浅表的观赏,另一个则深入人的思想,给予人们启迪,明悟人生真相。这一表一里,孰轻孰重?

谁更优胜?不是一目了然吗?

看《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还真没注意过唐伯虎。

我就记得

作者有写过,于谦(和抽烟喝酒烫头那位同名同姓)是整个明朝第二强人,明朝很多人不如他,比如朱元璋张居正,都在政治经济上有点小瑕疵。

而之所以把于谦排第二,是因为在他之后有一个人实在是厉害,英雄这个称号都配不上他,就是王守仁——一代圣贤,也就是心学王阳明

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是谁?宰相制度怎么被废除的?

身在闹市,心向青山


我国最后一个实至名归的宰相是明初的胡惟庸。

胡惟庸死于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胡惟庸的罪名是“谋逆”。明朝史籍中对于胡惟庸之死的记载多有矛盾,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胡惟庸其人独断专行,许多军国大事不经朱元璋而擅自处理,这当是实情,而这显然是喜欢大权独揽的朱元璋所无法容忍的。

明史》中写到:

惟庸既死,其反状犹未尽露。

所以,许多史学家对胡惟庸是否真的要谋反其实是持怀疑态度的。

废相前两年,公元1378年,朱元璋便开始令臣下上奏书不许“关白”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以胡惟庸案为借口正式废除宰相制度,从此六部直属皇帝大明天子开始集皇权、相权于一身。

其实,我国的皇权与相权之争,从丞相设立之初便开始了。汉武帝设立中朝;东汉相权转移至尚书台(“录尚书事”);隋唐设立三省分割相权;宋朝以枢密使分宰相军权,以三司使分宰相财权等,都是对相权的限制和分割。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元璋敕谕文武群臣: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凌迟,全家处死。”

从此,大明不再有人敢言设立宰相之职,清承明制,一样没有宰相,明清是我国君主专制制度的巅峰。

我国古代历史最后一个宰相是洪武年间的胡惟庸。

当时是朱元璋执政,手下两大政党斗的火热,不管是谁占上风,都疯狂的利用宰相一职的权力发展党羽,而朱元璋又是权力欲望极重的皇帝,他感到宰相的存在严重威胁到了自己地位,就***取了“欲让其亡,先让其狂”的策略,放纵了胡惟庸几年的时间,然后利用胡惟庸儿子私自处死一名马夫的机会,以雷霆手段拿下胡惟庸,并借机废黜了丞相一职。然后立下了祖训,后世子孙不得复立丞相,自此存在了1500余年的丞相一职退出历史舞台,内阁转而登场。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设宰相来辅佐君主总理国家政务制度,最简单的说法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宰相一职的形成与确立是由商周时期家臣宰职演变而来,春秋以后,诸侯国君斗争日益激烈,一些国君便会使用家臣或有才能的士大夫管理国家政务,如齐恒公任用出身低贱的管仲为相总理国政,到战国时,随着君主专制的形成,各大国普遍建立宰相制,随着历史的发展,宰相的名称有各种称谓,制度基本上不变,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在洪武十三年,罢中书省,废丞相,六部由皇帝直接统辖,传统的宰相制从此废除,而胡惟庸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他的老乡李善长成了第一任丞相,李善长被朱元璋比作萧何,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封公者六人,有徐达、常遇春的儿子常茂、李文忠、邓愈和李善长,李善长位居首位,年禄四千石,而同样是开国元勋的文官伯温,年禄只有240石。

明朝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胡惟庸是李善长的老乡,也是开国功臣之一,在龙凤元年(1355年)投奔朱元璋,洪武六年(1373年)凭李善长推荐当了右丞相,到洪武十年拜为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在朱元璋手上出名的明初四大案,“胡惟庸案”不仅牵连甚广,朱元璋借此案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还借机废除了中书省,罢左右丞相。

胡惟庸从洪武六年开始任丞相,刚开始也自觉奋进,博得朱元璋的信任和欢心,在朱元璋的心里是个得力的助手,然而在朱元璋看不见的地方,胡惟庸嚣张跋扈,在朝中遍植朋党,不遗余力的打击异己,使淮西集团的势力不断膨胀,刘伯温曾经跟朱元璋说过胡惟庸不宜入相的话,胡惟庸知道后对刘伯温很是嫉恨,在刘伯温患病的时候,买通御医将刘伯温毒死。

朱元璋一生最不喜欢的三类人就是邀功请赏、***、谋反忤逆,胡惟庸结党营私贪赃枉法,这还不是关键,最主要是胡惟庸为人过于独断专行,许多生杀黜陟等重大案件,他往往不向朱元璋请示,就擅自加以处理,以朱元璋的性格,不能忍受功高盖主的武将,自然也不能容忍有人和他权利相当。

朱元璋是个权力欲极强的人,又是个精力旺盛的人,对于皇权旁落、宰相专权的局面不希望看到,也不想再看到,如果只是以贪赃枉法来定胡惟庸的罪,最多只是除掉一个胡惟庸,但是丞相谋反忤逆,就可以以此造势,废除丞相这个制度。

正好胡惟庸最爱的儿子坐马车的时候坠马而亡,作为父亲,儿子的突然离去让胡惟庸受到了不小的精神打击,一怒之下他就斩杀了驾车的人,这件事情很快被朱元璋知道,下令***偿命,无论胡惟庸怎么求情就是不肯宽恕,狗急跳墙,胡惟庸就开始联合大臣、联系武将,图谋起事,堂堂一个宰相杀了一个马夫,对于那种年代并不算是一件多大的事,可是朱元璋偏偏不依不饶,就是希望把胡惟庸逼上造反或是有造反的念头。

洪武十二年(1379年),朱元璋以胡惟庸与汪广洋对越南来贡匿而不奏加以斥责,胡汪两人将责任推到礼部,礼部不相让,又推回到中书省,朱元璋大为恼火,将一干人等全部关押,让他们招出主谋。十二月御史中丞涂节上奏刘伯温被毒死的事,朱元璋问及此事,汪广洋回说不知,朱元璋斥责其朋党欺君,将其贬谪海南,随后又下令将汪广洋赐死。

汪广洋被处死后,朱元璋又以汪广洋违法纳没入官的妇女一事敕令调查,下令查究胡惟庸以及六部堂属的罪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第一强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第一强人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朱元璋 唐伯虎 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