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种田文发展,唐朝的种田文

kodinid 112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种田文发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种田文发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温庭筠的农业贡献?
  2. 唐代初年人口不多是为何?
  3.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为何没有彻底消灭各地藩镇,实现大一统?

温庭筠的农业贡献

温庭筠《烧歌》“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作品反映唐朝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发展情况:

①向山要田,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

唐朝历史种田文发展,唐朝的种田文-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②缓解了人地矛盾。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目睹的南山烧畲的情况,并记录了邻舍老翁关于楚、越烧畲种田的介绍。从这些描写中,表现了农民劳动的辛勤,和农民的善良及对生活充满着希望。从这些描写中,更表现出官府剥削的严重,和官税的害人。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官府的怨恨也在这些描写之中表现出来。

唐代初年人口不多是为何?

隋末战乱时间长、规模大。一旦有战乱,百姓就不能好好种田,即使种田了其收获也往往不归种田人所有。因此生产就会荒废。粮食少了就会有饥荒,就会大规模饿死人。一般一次战乱会减少1/3~2/3的人口。贞观在战乱之后,自然户口稀少。

唐朝历史种田文发展,唐朝的种田文-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为何没有彻底消灭各地藩镇,实现大一统

我是史学长空,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统治者对藩镇的武装力量极为忌惮,唐德宗用武力尝试解决,非但没有成功,还引发了“奉天之难”。

唐玄宗时期,开始对边疆地区的政权,军权,财权交由边疆将领负责,从而形成了“藩镇体制”。安史之乱后,历代君主急切想解决此问题,但藩镇实力太过强大,朝廷财政应接不济,府兵制,租庸制等制度的破坏,德宗在仓促,没有精心策划下,用武力削藩,触犯了藩镇将领的利益,导致削藩失败。

唐朝历史种田文发展,唐朝的种田文-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唐代宗都深知肚明,藩镇的危害,但刚经过安史之乱,百废待兴,只能***取“姑息”藩镇的策略。德宗继位,除旧革新,励精图治,唐朝出现了中兴的景象。

任杨炎为宰相,对财政进行改革,把原归入皇室私有的财赋划入到国库,同时推行“两税法”,起初收到了不错的成效。改变了原来财政紊乱现象。夺回了地方财***,增加朝廷财赋。给朝廷树立了权威。

德宗急于求成的想解决藩镇问题,因藩镇的武装已直接威胁到皇权。从而德宗***取武力来解决藩镇问题,遭到了杨炎的极力反对。德宗认为杨炎“议论疏阔”,于是罢免了杨炎宰相之职,贬为司马。

德宗一意孤行的实行武力削藩,他没有精心策划,制定有效措施,同时没有深刻的认识到藩镇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最后出现“奉天之难”,迫使不得不中止削藩。

很荣幸看到这个问题,也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快乐,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朝中央朝廷与地方割据势力的权利斗争。既然如此,为何在平定安史之乱后,唐朝不消灭藩镇势力,最终导致亡国?

藩镇制度可以说是自古就有之,但是在唐朝以前的历朝历代中,没有一个王朝的藩镇发展到像唐朝这样完全无法控制的局面。在唐朝初期,朝廷设立藩镇是为了抵御外敌而设立的,藩镇的最高军政长官就是节度使,其实在唐玄宗隆基之前的高祖、太宗、高宗、武后时期,并没有设立多少节度使,那时节度使更是一个临时的官职。唐藩镇到底是个什么性质呢?

节度使是唐玄宗开元初期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开疆扩土、维护边境安全。唐玄宗设立有:河西、卢龙、幽州、剑南、朔方、河东、安西、北庭等十大藩镇,后来根据实际需要逐渐增添。各地节度使因管辖地区大小不一,使得各地节度使麾下统帅兵马数量不等,少的仅有几万兵力,而实力强大的节度使则统帅数十万兵马。唐朝藩镇节度使与西汉诸侯王的权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西汉诸侯王在封地内没有任免官员和征收赋税的权利,更无丝毫兵权。即使如此皇帝还要时刻监视各地诸侯王的动静。而唐朝藩镇节度使在自己辖区内则有征兵、征税和官员任免大权,更可不请示朝廷任意调动军队的权利,俨然成为独霸一方的“土皇帝”。

其实即使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唐朝的藩镇制度的存在是完全有必要的。大唐帝国疆域太过于辽阔,周围强敌环绕、伺机而动。在藩镇割据一百二十六年腥风血雨的岁月里,***的边境安危就是靠着一个个藩镇拒强敌于国门之外。吐蕃方面有安西、陇右、朔方、河西四镇把守;南诏有剑南镇把守;契丹有幽州镇把守;***有安西四镇对阵;突厥回纥有河东、北庭两镇对垒。在那个没有飞机、坦克、火车等现代化装备的时代,速度最快的骑兵也不过日行数百里罢了。可以设想一下当外敌入侵时只靠朝廷从长安调兵去抵御,中国领土还能剩下多少?

但是在唐朝后期的皇帝中也出了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他就是唐宪宗,面对日益严峻的藩镇割据,宪宗继位后,着手开始对各地割据的藩镇开展了一系列征伐的战争,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而这一时期被后世称为“元和中兴”。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唐朝中央取得了胜利,长期割据的局面似乎都解决了。全国所有的藩镇名义上全部臣服于唐朝朝廷。

但是宪宗皇帝取得的成果,并没有持续多长的时间,各地藩镇又开始旧态萌发,相继发动不同程度的叛乱,在这种情况下,唐朝后来继位的皇帝,再也没有出现像宪宗那样有气魄、手段、胆量的皇帝。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一些藩镇不断坐大,甚至到了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地步。特别是在唐昭宗即位后,由于朝政***、奸逆当道,造成各地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促使各地的农民起义不断的涌现,像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甚至打进了首都长安,赶跑了唐朝的皇帝。在这种情况下,唐朝朝廷不得已再次向各地藩镇做出妥协。答应他们的条件,让藩镇去平叛,而各地的藩镇则趁平叛之机大肆扩充势力,发展力量,充实实力。藩镇的实力在这一时期,首次的超越朝廷,至此唐朝朝廷彻底名存实亡,皇帝手中再无丝毫权利。

***不是亡于藩镇割据;不是亡于宦官专权;不是亡于外敌入寇;也不是亡于黄巢造反,而是亡于***皇帝与生俱来的弱点,太过于心慈手软。如果当初在平定安史之乱时,朝廷对河北三叛将不是封为节度使,而是象刘邦对待异姓诸侯王那样,或软禁或明正典刑,藩镇割据的情况便不会出现,中晚唐的大地或许会重现贞观、***的辉煌,延续***帝国的荣耀

以上分享是我关于这个问题的个人想法和观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走进这话题。有喜欢我的记得关注下哦,每天为大家分享与解答我的想法与见解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种田文发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种田文发展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藩镇 唐朝 德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