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诗歌历史笔记手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唐朝诗歌历史笔记手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元旦诗句最好的十首手写?
一起来看看古人是如何过元旦的。虽然古时候的元旦和今天的“元旦节”并不是一种概念,但寄托的情思却无差别。
1.《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2.《田家元旦冬景》
唐 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唐朝流行什么字体?
唐代后面是宋元明清,你忽略了宋代的贡献,宋代是一个机械机器上也极其发达的一个朝代,印刷术被大量广泛使用,大家最熟悉的宋体字在这个时候诞生,宋版的宋体字渐渐取代了手写字体的时代,所以后面基本没有太多的汉字字体演化的需求,直到建国后,为了普及扫盲,把繁体字改为简体字,基本上汉字的变化基本定型。
你对敦煌写经书法有什么看法?
敦煌经卷原藏于甘肃敦煌县莫高窟洞中。北宋仁宗时,西夏进攻敦煌,僧众将大量文书藏于洞窟复室,封存达9oo多年。
在清光绪26年,敦煌道士圆禄发现藏经室壁面墙体有裂缝,进而发现第17窟中有许多经卷。
敦煌书法点画用侧锋和露锋,重刀刻意味。有线质外肆精神外露特点,结构内紧外松。
有许多小楷经书,是既实用而又有艺术魅力,书写较自然。形式丰富而各俱风格。点画精致而有内涵。
上图为敦煌遗经《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现由美国弗利尔博物馆收藏。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敦煌写经书法是中华书法艺术的瑰宝,具有浓厚的书法艺术特色,以至于为人称为“写经体”。在师承渊源上,写经体以流行的书法范本作为自己的标准。敦煌写经绝大部分用笔抄写,为古代民间书法之大成(这里大家注意一下,是民间书法之大成,非名家)。抄写者大多是被人雇佣的百姓。因为他们常年抄写,多次多字的重复抄写,熟能生巧,久书成艺,并且基本功雄厚。有的雄强勇猛、大刀阔斧;有的书写娴熟娟秀,温文尔雅。表现自然质朴,机动灵活。其功力法度,审美情趣,都令人仰望赞叹。是楷书中达到自然书写的经典作品。
写经的艺术作品价值很高,部分写经书法体现了唐代书法较高水平,初唐人写《妙法莲华经》卷一《序品》后半、《方便品》前半被书法界权威人士称为“笔法骨肉得中,意态飞动,足以抗颜、欧、褚等名家,实推上品。”而诸如此类的写经上乘之作,实在不少。 唐代书法界因为推重名家,对写经书法基本视而不见(因为是普通平民所书)。宋徽宗时,御府收藏了唐经生手写卷,已表明宋朝时对其书法水平的认可,从此以后,写经渐渐的走进人们的视野。唐写经大多是字字珠玑、篇篇玉璋的精心构思之作。
以无名氏书《大乘入楞伽经》为例,行与行之间,都有清晰的乌丝栏(这也是写经的共同形制),抄经在乌丝栏之内,整体上干净利落,而字的布篇也多在“方块”之内,这都是写经书法的重要表现。细观每一个字,都在方块中变化,特别是突出横划、捺划等主笔(这些笔画是写经体的特色笔画,大家在练习的时候可以注重这些特色和变化,要以临摹笔意为主,笔画后进行研究),在字形中间部位的横划,多破锋直入,如尖刀,收笔时稍事停顿,即作回锋,迅疾、畅快。当然,这样单刀直入的笔法也是抄经速度上的要求所致。练习其他小楷,比如赵孟的小楷,也是要融入写经体的书写速度的。 从敦煌写经书法艺术中,我们体会到佛教通过写经积累功德的目的,更是深刻体会到佛教对于书法艺术的肯定与发展,写经体的摧残发展离不开民间书法高人的功绩。
我利用业务时间自己学习书法已经差不多十年了。开始临了一段时间《多宝塔》,后来又临《九成宫醴泉铭》,期间花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学习田蕴章和田英章的“田楷”。
因为原来就比较喜欢隶书,也有一定的基础,后来开始系统的学习汉隶,基本把《曹全碑》、《礼器碑》、乙瑛碑》和《张迁碑》临了一遍。也就是这个时间,我接触了敦煌写经。
开始接触写经体是从钟绍京的《转轮法王经》开始的,之后又写了小楷《灵飞经》。2016年专门去敦煌旅游,目的也是去源头上感受写经体,在那里买了一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标准的写经体,一直爱不释手,临了好几次,感觉不错。
敦煌写经体大致有以下特点:
一是结字长方,大多数的字呈长方形,比较秀丽挺拔。
二是露锋起笔,敦煌写经起笔大多不须藏锋,而是尖锋入纸,能够清楚地看到笔锋的走向。
三是笔笔呼应,敦煌写经讲究前后笔画的照应,有连贯用笔的倾向,有些字还能看到牵丝引带。
四是捺笔雄厚,敦煌写经的捺笔很有特色,是代表性笔画,写的雄厚有力、刚劲朴拙。
写了这么多年以后,突然发现自己对敦煌写经非常习惯,很顺手。我感觉练习楷书有一定基础的朋友,可以把写经体作为楷书向行书过渡到书体,非常实用。
敦煌写经书法是典型的民间实用性书法,整体格调不够高雅,在书法史上,功劳不及苦劳。
敦煌经书的发现,不知该感谢还是归罪于道士王圆禄。这位来自湖北的道士,不小心给我们开启了一扇触摸古代脉博之门,可又由于一己私利,让这些宝藏遗失海外。
可是,另一方面,这些文献若不是保存在国外,恐怕早已毁于战火与浩劫。只要能保存下去,于人类而言,都是一种***。
敦煌经书的主要内容是佛经,书体以楷书为主。
说到楷书,不得不提“楷书之祖”钟繇。钟繇解散了隶书,但却未让隶书彻底过渡到楷书。
随着社会的大分裂,钟繇的书法“一分为二”,一半随王羲之南渡,最终在唐代发展到高峰。而另一半则留在了北方,演变成了风格独特的魏碑。
敦煌因为偏踞一隅,其书法与同时代的主流书风若即若离,时而深受影响而交融重合,时而依然故我而我行我素。
敦煌经书的作者以寺院僧人、经生等职业抄写经书者为主,他们或为信仰或为谋生而书写,所用技法以方便书写和提高书写速度为主。
由于长年的抄写,他们功力深厚,但同样匠气十足。他们并非进行艺术创作,而只是一种实用抄写,因而这些经书洋溢着直率、天真与随意,虽也偶见艺术水平较高的上品佳作,但整体水平并不高。
所以敦煌经书,其文献价值高于艺术价值。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诗歌历史笔记手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诗歌历史笔记手写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