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战明朝历史故事人物素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战明朝历史故事人物素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洪武年间的“四大案”,成立之初的锦衣卫扮演了什么角色?
明代锦衣卫始于朱元璋洪武十五年(1382年),它是由原先的拱卫司扩大编制而成的。其基本职能有三:宿直侍卫、缉事侦察及典诏狱。它在朱元璋初置时即已具备,但一时之间尚未能固定化和制度化。锦衣卫的禄秩名号虽与其他在京诸直卫相等,但在实际上因其权势显赫,已成为诸卫中的首卫。锦衣官校亦有恃仗权势、舞文弄法,遇事多“有所操舍”的事发生。
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认为在政治上对百官的整肃已基本完成,也颇知锦衣卫有仗势弄权之弊,乃下令焚烧镇抚司刑具,及至二十六年又申令内外刑狱不得再上锦衣卫,全部交由法司处理。
故在洪武后期,锦衣卫一度不再典诏狱,其权势亦由此稍稍下降。
明朝洪武年间的“四大案”,成立之初的锦衣卫扮演了什么角色?
我是婧子,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洪武四大案分别为: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胡惟庸案,洪武九年或洪武十五年(1376年或1382年)的“空印案”,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郭桓案,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蓝玉案。胡惟庸与蓝玉案件习称“胡蓝之狱”,是朱元璋诛杀开国功臣的政治事件,而“空印案”与“郭桓案”则是对涉嫌贪墨的官吏进行大规模的镇压。这几个案件中都能到锦衣卫或其前身的活动身影。
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所有锦衣卫的成员服装整齐,穿着飞鱼服,佩戴绣春刀。初始职能为三项:其一,守卫值宿;其二,侦察与逮捕;其三,典诏狱。但是不要小看这几项职能,锦衣卫还是很可怕的。
一、他们不受任何部门的管辖,只听皇帝的指挥,其机构也比较简单,指挥使一人(正三品)为最高统帅,下设同知,佥事、镇抚各二人,千户14人,这些都是锦衣卫的高级领导。
锦衣卫的主要职责是侦查大臣们的行动,并随时向皇帝报告。他们还掌管着“廷杖”,负责惩处违反皇帝意志的大臣,在大臣眼中,这是一群极为可怕的人,洪武年间,如果大臣家有锦衣卫上门,他就会收拾好东西和家人告别,然后一去不返。
二、锦衣卫的另一个可怕之处在于它们不受司法机关的管辖,可以自己抓捕***,并审判判刑,在逮捕***前,锦衣卫指挥使会发给所谓的“驾贴”,驾贴类似于今天的逮捕证。因为持有此物逮捕人犯不受任何阻拦,如有反抗,可格杀无论。由于锦衣卫拥有了几乎超越一切的权利,无论是刑部还是大理寺,见到锦衣卫都避而远之。
三、锦衣卫有自己的监狱,称为“诏狱”,其名气甚者超过了刑部的天牢,因为能关进这个监狱的人都绝非普通人,往往不是大忠大善就是大奸大恶。
在胡惟庸和蓝玉案中,锦衣卫昼伏夜出,四处打探,以不怕杀错,只怕沙漏的精神找出了许多所谓的同党,并一一处决,这两种案件也大大提升了锦衣卫的名声。
毫无疑问,这是一群可怕的人,他们重权在握,除皇帝外,不受任何人管辖,使皇帝重要的统治工具。
朱温灭唐,李自成灭明,这是历史的巧合吗?
用辩证唯物史观而不是唯心、宿命史观看待就不会如此认为。
所有的人事物发展都有其必然性,这好比生老病死是必然的,不论如何挣扎都摆脱不了。
封建皇朝往复循环两千多年,它也摆脱不了灭亡的客观规律:兴起,治理,灭亡。
灭亡途径无非就是遇上遭糕皇帝,从上到下都病了,可治愈的或苟延残喘一段时间,放弃治疗的便灭亡了。
至于朱温,李自成,我给的答案是:时势造英雄。
遇上天下大乱,群雄遂鹿,他二人很***,名标史册,但想想扑街在崛起和平乱的人,总得有人中奖,不是?
在固定循环范围中,应对得当,可成就一将功成万骨枯,反之便是成功者脚下踩踏的枯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战明朝历史故事人物素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战明朝历史故事人物素材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