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边疆互市历史背景,明朝边疆互市历史背景介绍

kodinid 28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边疆互市历史背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边疆互市历史背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从历史的角度说说“茶马互市”的故事?
  2. 明朝的互市大约持续了多久?
  3. 明朝如果和蒙古互市,会不会减轻来自蒙古军事威胁?

从历史的角度说说“茶马互市”的故事

中国古代以官茶换取青海、甘肃四川西藏等地少数民族马匹的政策贸易制度

神宗熙宁七年(1074)行茶马法,于成都置都大提举茶马司主其政。明洪武四年(1371),户部确定以陕西、四川茶叶易番马,于是在各产茶地设置茶课司,定有课额。又特设茶马司于秦州(今甘肃天水)、洮州(今甘肃临潭)、河州(今甘肃临夏)、雅州(今四川雅安)等地,专门管理茶马贸易事宜。明代的茶马政策有着明显的政治目的。由于茶是边疆少数民族生活的必需品,因此明统治者严格控制茶叶的生产和运销,并严禁私贩。以茶易马,在满足国家军事需求的同时,也以此作为加强控制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和巩固边防、安定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策略。后来随着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交流的发展,民间往往突破明朝***的禁令进行贸易。后茶马贸易制度崩坏日甚,虽时下禁私茶之令,但民间茶马贸易愈益兴盛。

明朝的互市大约持续了多久?

明朝互市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明蒙之间的互市,这条互市主要在辽东地区,一直延伸在整个长城军事防线上。明朝最大的敌人一直是北方的蒙元,明太祖明成祖时期主要是军事的攻打。明太祖派大将蓝玉擒拿蒙元的太子等几千人,明成祖又多次北伐蒙古。但是在互市也依然存在。期间断断续续。

明朝边疆互市历史背景,明朝边疆互市历史背景介绍-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但明蒙互市在隆庆朝以前有个特点就是交易量小,贸易点分散且不固定,特别是明英宗正统年间至明世宗嘉靖年,由于土木堡之变和庚戌之变导致互市导致互市多次关闭,边境局势的动荡,互市也是几经波折。

隆庆议和之后明蒙互市畅通,经济贸易发展达到繁盛的时期。交易地点相对稳定,并有了明确的市场管理制度和贸易规则。

明蒙贸易主要是集中在辽东以马市和木市为主,“肘腋”分布的特点,即宣府、大同山西以此明朝长城军事地理一线。特别是明穆宗隆庆五年、六年在此三镇开设十三个市集。

明朝边疆互市历史背景,明朝边疆互市历史背景介绍-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明蒙互市中的主要是生活必须品的交易,以马匹、粮食、木材、布匹为主的生活必须品。在隆庆议和后边境互市有官办和民办两种形式,“宫市毕,听民私市”。

隆庆明蒙双方贸易大大的增加,如当时描述的“东自海冶,西尽甘州,延袤五千里,无烽火警”。隆庆互市也打破了原有的“朝贡”藩篱,处于一种平等的贸易状态。在互市的地点开市的时候明蒙双方都派军队去维护市场,还开设小市以便双方人民的贸易。从隆庆议和明蒙稳定状态的互市一直延续到崇祯

为了大家理解方便,说简单一点,互市就是在约定俗成的地方,定期摆摊、赶集、卖东西,主要是物物交换,以此互通各方有无。

明朝边疆互市历史背景,明朝边疆互市历史背景介绍-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与古代国家体制有关。朝贡体制实质上是一种以中国为中心的同心圆状的世界政治秩序,它以中原王朝为中心,下到府州县,再到边疆少数民族,再到藩属国,最***是海外诸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等级与文化含义。



国与国之间贸易一般称朝贡、封贡。传统中国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较多,随着疆域变动,行政统属也不断变迁。与少数民族***通商、民间贸易等,称为互市。

也就是说,互市是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周边各民族贸易往来的通称,是中央朝贡体制的变形。明代互市地带有长城一带北方市口、云南提举司、海外市舶司等。

蒙元残余势力鞑靼、瓦剌部是明代的心腹大患,互市贸易则是维持边界的双赢手段。实际上,互市对明朝也有利,《明史·食货志》云:明初,东有马市,西有茶市,皆以驭边省戍守费。早在永乐年间,蒙古族地区首领阿鲁台就与明朝***开始了所谓的朝贡贸易:岁或一贡,或再贡,以为常。

一般而言,北方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大都为游牧,很少也不善于经营农业和手工业,粮食布帛、盐茶器皿类物品主要通过互市用马牛羊及其他畜产品来交换。这种交换模式符合游牧民族的利益与生活水平的提高。

长城沿线是互市集中之地。在互市贸易中,马是大宗,故互市也称马市。茶叶也很重要,故而汉藏通商又有茶马贸易之说法。明代互市规模最大的,便是与蒙古的贸易。

市场规模有大小之分,大市一年一次,各部落酋长和贵族参与交易。一般部族成员则多参与小市贸易。互市模式超越了经济贸易本身,与政治盛衰、军事斗争密切相关。

明朝如果和蒙古互市,会不会减轻来自蒙古军事威胁?

首先应该搞清楚主次关系,明朝前中期几乎一直保存着对于蒙古的军事优势,而且几乎从瓦剌等部建立就开始了互市,因为明朝也需要蒙古的战马等来补充自己的军事力量,并用中原的奢华物品腐蚀蒙古贵族。

腐蚀蒙古贵族可参考宋朝与夏金互市,将强大的对手拉到与自己一个水平,然后用丰富经验打败他。

尽管如此,大明朱元璋建国初期到中后期仍然存在着来自北方蒙古诸部的威胁,双方的战争更是几乎跨越着整个明朝。


明初强盛,太祖年间先是收复了沦陷400多年的燕云之地,将蒙古人赶回了老家,随后几次远征彻底捣毁了元廷,使得蒙古分裂。成祖则五次远征一次次打击鞑靼、瓦剌等蒙古各部。而后虽然遭受了土木堡惨败,但大明对蒙战争始终保持着防守优势,可并没有彻底消除蒙古的威胁。


明中期后力量衰弱,明朝廷对于蒙古各部处于全面防御态势。在北方,明朝还建立了一整套防御体系,并以封王、通贡、互市等手段,牵制蒙古诸部。

明朝边防的重点是对付北方蒙古势力的威胁。从洪武初年开始,太祖就着力经营北方,派重臣加以镇守,并且将自己能征善战的儿子分封在北方。

明成祖朱棣更是考虑到蒙古各部的威胁,将国都迁移到北京,开创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统治新思路。

我是趣说趣谈,如果你喜欢历史,请关注我一起研究。

首先,你要搞懂明蒙关系是敌是友,好显然称不上朋友,而且非但不是,蒙古人还时不时来抢东西,这已经可以称得上是世仇了吧?

然后,既然是这种不太友好的关系,互市是对谁更有利?是战马不足的明朝?还是缺少先进科技和物料***的蒙古?好像都差不多,但是让蒙古人生活过得舒适些来打自己?

最后,明皇朝内部那些迂腐的文官最看不起野蛮人,你想让他们那么容易答应是很难的,但是太过于趾高气扬那当然是蒙古人不高兴了,所以每次开通马市那都叫划时代

不会,游牧民族就是一群不劳而获的强盗,对于他们来说,对面的中原人就像圈养起来的羔羊,任他们欲所欲求,他们只要付出一点点代价就可以获得巨大的收获,这笔买卖完全划得来。对他们,只有犁庭扫穴,打痛,打怕他们才行。就像赵牧带兵直接端了他们老巢,毛文龙杀光部落的女人孩子一样,他们才会害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边疆互市历史背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边疆互市历史背景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互市 明朝 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