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敦煌在明朝之后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敦煌在明朝之后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高窟的历史介绍?
莫高窟始建于西晋之后的十六国时期,据唐代《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然看见见金光闪耀,犹如佛祖降临,于是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在此之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到了南北朝时期,统治者都比较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一时,在武则天在位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国和归义军占领,但凿窟造像活动并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开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的很少。
到了明朝,嘉靖七年(1528年)封闭嘉峪关,使敦煌成为边塞游牧之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平定新疆,雍正元年(1723)在敦煌设沙州所,三年(1725)改沙州卫,并从甘肃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沙州卫为敦煌县,敦煌经济开始恢复。莫高窟开始被人们注意。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道士王圆箓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不幸的是,在晚清******无能、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藏经洞文物发现后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绝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蒙古分裂成哪三个部落?
元朝灭亡后,蒙古分裂为许多部,后来,按照所居地域逐渐形成为三大部分,即: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三省的蒙古人称为漠南蒙古,即科尔沁部;分布在今蒙古国境内的蒙古称为漠北蒙古,即喀尔喀部,分布在新疆、青海和甘肃一带的蒙古称为漠西蒙古,即为厄鲁特蒙古。
敦煌有400年的断代史,具体是哪个阶段呢?
谢谢邀请,距离现代最近的一次断代出现在明朝清两朝之间。从嘉靖3年1524年到雍正三年1725年,期间200年时间,敦煌地区无***建制、无平民居住,成为"风播楼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的荒漠之地。
据史料记载:嘉靖年间。吐鲁番攻破哈密,不断进攻沙洲古城(敦煌),后敦煌失陷。嘉靖三年(1524年),明王朝下令闭锁嘉峪关,并将关西平民内迁,至此废弃了瓜、沙二州(就是现在的敦煌地区)。此后敦煌旷无建制,战乱连年,百姓流离失所,田园渐芜,敦煌渐渐衰败。
清康熙末年征战葛尔丹平定嘉峪关外包括新疆在内的广大地区。敦煌作为内外交通要塞于雍正三年(1725年),在敦煌建立沙州卫。并从甘肃等地迁民2400户,同时从吐鲁番等地迁来大批兵民屯田。十余年时间在沙州地区开垦良田10余万亩,修建水利灌溉渠10余条。伺候敦煌地区农业经济得到***展。
至于您说的400年是那段历史我还真不知道。或许是多段时间较短断代史累加计算。各位答友有什么要补充的可以在下方留言告诉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敦煌在明朝之后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敦煌在明朝之后的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