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有关明朝的历史问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有关明朝的历史问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请问下明朝有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
诚谢邀请。明朝的重大历史事件主要有以下:
3、1399年建文帝进行削藩,燕王朱棣起兵反抗,至1402年燕军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史称靖难之役。
4、1403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平,史称北京。明成祖于1405年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同其它国家的联系。
8、1644年,李自成大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1662年,南明永历帝被杀,南明灭亡。
9、1683年,清军攻入台湾,奉明正朔的明郑灭亡,明朝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3.建文帝削番集权,明成主南下“清君侧”
4.朱棣灭方孝孺十族
7.三杨辅政,仁宣之治!
8.土木堡之变,于谦回京力排众议,坚持守城,废旧立新!
王明阳心学集大成者
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来之不易的大明江山,朱元璋还改革了行政机构。在中央,朱元璋废除了自秦汉以来存在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在地方,朱元璋废除了元朝的行省制度,改设布政司,按照皇帝的意思管理地方政务。同时,还在地方设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别管理军事和司法。在军事上,朱元璋创立了卫所制,在全国重要的军事地区设卫,次要地方设所。将大都督府分为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管理军政,卫、所均受五军督府限制。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并把一直发展的君主专制推向顶峨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宦官控制很严,,朱棣还设立了由亲信太监掌管的特务机构——东厂。专门缉拿“要犯”。东厂只对皇帝负责,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不必经司法机关批准。但在当时,皇帝还亲自掌管朝政。宦官尚且不敢擅权。
厂卫
“厂卫”,是明代特务机构的总称。“厂”指东厂、西厂、内行厂等,是明代以司礼监宦官为首领的内廷特务组织。“卫”指锦衣卫,是明代皇上侍卫之一。锦衣卫大都隶属于厂。厂和卫都自设监狱,它们之间狼狈为奸,相互勾结,对天下臣民进行严密监视和残杀,实行恐怖统治。“厂卫”是宦官专权的工具,是地主阶级镇压人民的暴力机构。
东厂
司礼监
明代宦官机构设有“二十四衙门”,其中权力最大的是司礼监的太监。其职责为提督太监管理皇城内一切礼仪、刑名及钤束长随、当差、听事各役、关防门茶、催督光禄供应等事。皇帝的最后意见。都要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用红笔批写在奏章上,
明朝历史上有一大疑案,那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之谜,试问他出海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建文帝的一生让人叹息不已,本是一副好牌却生生被打烂了,朱元璋对这位皇长孙非常重视,然而建文帝和他的父亲朱标一样,饱读诗书,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太深,结果只局限于君子的人格桎梏中。最后削藩不成,反成亡命天涯。不可谓不可惜!
关于建文帝的下落,一直是一个谜团,有说焚火***而死,有说出家为僧。也有的说流亡海外。朱棣称帝后,派郑和下西洋,其动机之一是搜寻建文帝的下落。
《明史郑和传》在叙述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时说:明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此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郑和随行人员中,就有一些曾是建文身边的宣官。明成祖还曾向天下寺院颁布《僧道度牒疏》,将所有僧人名册重新整理,对僧人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调查。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起,还派人以寻访仙人张邋遢为名到处查找,涉及大江南北,前后共20余年。民间传言中,在许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踪迹与传说。有的说建文帝先逃到云贵地区,后来又辗转到了南洋一带,直到现在,云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建文帝)为鼻祖。
也有现代学者认为,当年建文帝潜逃后,曾藏于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内,接着隐匿于穹窿山皇驾庵,于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在此病亡,埋于庵后小山坡上。至于建文帝的下落到底如何,以上两种说法都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明末清初,有一本很著名的历史书,叫做《罪惟录》。这个作者叫查继佐,这个人他在他的书里面开列了有关建文帝谜踪的23种说法。他说了一句话,他说23种,难道就没有一个是对的吗?他说没有。如果有的话,只有一个是对的。正是因为有23种,所以都不对。 建文帝是生是死,他的下落一定会有一个正确答案,但是历史学家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可信的答案。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有关明朝的历史问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有关明朝的历史问题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