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李自成与明朝历史关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李自成与明朝历史关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李自成决定了明清变局?为何说即使李自成加入明朝阵营也不会赢?
明朝末年,土地和财富主要集中在宗室、勋戚、官僚、地主、奸商的手里,这些人不但不缴税,甚至还变着法偷税漏税,朝廷向他们征税,他们就变着法阻挠。***官僚、大地主、奸商相互勾结、沆瀣一气,不断腐蚀着大明的根基,朝廷的税收只能向无权无势的农民征收。
面对后金(后来的满清)的崛起,朝廷只能加餉,百姓无力负担只能造反,到了崇祯年间,又遇到百年不遇的旱灾、蝗灾,百姓“从贼”者甚众。
李自成就是在这个时候改变了明清的局势,他推倒了大明,却成就了更为专制的满清在中国260多年的统治。
崇祯时期的大明,内忧外患不断、天灾人祸横行,已是积重难返,重新摊牌只是时间问题。他李自成只是一个“点炮手”,纵然没有李自成,也会有“王自成”、“张自成”。就算李自成选择向崇祯投降,也阻挡不了大明灭亡的命运。但李自成这一炮(攻占北京、逼死崇祯),点的真不是时候。他万万没想到,关外的满清早已对大明的锦绣江山垂涎三尺。
崇祯即位时,大明已经立国260年,虽然此时已经腐朽不堪,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人家毕竟是代表着中华正统。期间满清也多次犯边,有一次甚至打到北京城下,但终究还是有惊无险。因为满清自己也没底气,凭自己区区一己之力,就能把大明干掉?谁知半路上杀出来个程咬金,天不怕地不怕,学了个美猴王“大闹天宫”。
在满清和吴三桂等人看来,李自成这伙“贼寇”,不过是乌合之众,只是侥幸得逞。满清八旗所向无敌,自从和大明对立以来,一直干着打家劫舍的勾当,师出无名。这下好了,面对李自成这个“搅屎棍”,个个擦拳磨掌、跃跃欲试。而吴三桂不顾捏在李自成手里的家眷性命,也要投靠满清,可见吴三桂是打心眼里看不起李自成的,满清有了吴三桂则如虎添翼,顿时有了剿灭“流寇”李自成,问鼎中原的野心……
谢谢邀请。我的观点是明亡于内乱,而不是亡于清。***如李自成接受招安,也就意味着国内叛乱的平息。明王朝就可以抽调更多的兵力去加强山海关的防卫,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吴三桂反叛,明朝还是有希望继续延续的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弄明白两件事,第一,李自成为什么能屡剿不绝,他强在哪里。第二,明朝为什么败坏,到底衰弱在何处。而后将两者结合,看看是不是能取长补短,完成合流。
李自成在山海关大战之前一直没有和清军直接交手,他的主要对手是明军卢象升等人,战绩非常惨,如果不是清朝越关,可能就被彻底剿灭。而后又复出开仓放粮,收拢流民,继续战斗。也就是说他带的是一支有流寇属性的军事部队,不事生产,没有后勤,打到哪里就吃大户。这是他壮大的关键所在,而他的部队成分复杂,大多就是农民而已,最精锐的老营也不过是原来的边军。之所以能横扫中原是因为兵够多,还没后勤压力。他迫切需要的是彻底解决后勤问题,把军队精锐化、正规化,所以他进了北京才大肆搜刮官员。
而明朝的败坏是因为税务体制出现了大问题,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农户成为流民,大地主基本会投献到有功名人的门下,农税从嘉靖以来就直线下降。商税和矿税在东林党的极端反对下无法收取,造成国库空虚。帝国没有钱对军队的控制力就会下降,甚至养不起兵。而辽东和西北又频频用兵,用兵就的花钱,花钱就得加农税,加了农税就造成更多流民造反,流民造反就得用兵。这成了一个无解的恶性循环,一直把明朝折磨到灭亡,就是说钱都肥了地主和豪商,穷了国家和百姓。
弄清楚了这两个事情,我们就不难发现,李自成和明王朝结合不是互相弥补,而是互相拖累。李自成加入明朝阵营,无论让他去打辽东,还是让他去剿流寇,都必须得给粮给饷。而明朝要是有粮饷何苦等李自成加入,自己募兵就好了。而李自成加入明朝非但解决不了自己的后勤问题,还是失去了流寇那种来去如风,走到哪吃到哪的机动性。
所以老朽的拙见是,李自成加入明朝非但不是强强联合,反而是互相拖累,大抵不可能有好结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李自成与明朝历史关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李自成与明朝历史关系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