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红衣大炮的历史原型,明朝红衣大炮的历史原型是谁

kodinid 5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红衣大炮历史原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红衣大炮的历史原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末清初的红衣大炮和同时期西方大炮差异有多大?
  2. 明朝时期的红夷大炮和同时期奥斯曼帝国使用的火炮哪个更先进?

明末清初的红衣大炮和同时期西方大炮差异有多大?

明末清初时,红衣大炮开始传入中国,这种大炮被初次用于实战是在明朝天启年间,当时流民叛乱,加上外敌入侵,明朝为了打赢战争,派人从葡萄牙手中购买了22门红衣大炮。

这种大炮战斗力确实强,很快后金就无法支撑,明朝上到皇帝下到将士对这种大炮都赞不绝口,他们决定开始大量仿制这种武器。后金开始思索,他们最终决定也要组建自己的红衣大炮军队,到了皇太极时,汉八旗下就有了专门的炮兵部队,八旗军因为这支部队的诞生战斗力有了质的变化。

明朝红衣大炮的历史原型,明朝红衣大炮的历史原型是谁-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到了雍正年间,清朝国力处于稳定上升期,内乱已平,而随着战争进行 ,武器也日趋完美,甚至当时全国各地的守军都配备鸟枪和大炮,但是这时候开始,中国军备就开始逐渐走下坡路了。乾隆帝认为他们是靠着骑马射箭打下的江山,不能老是崇洋***的用西洋武器,他开始大力推崇弓箭刀枪,这样导致了清朝的火器迟迟不能更新换代。

就是这样固步自封的做法,再加上清朝本来就有的闭关锁国政策,直接导致了鸦片战争时,我们的火炮完全对敌人起不到任何威胁,最终战争以惨败收场。曾经的红衣大炮是多么的强劲,到了后期却成了这样,让人唏嘘不已。据记载,红衣大炮最远射程是五千米,有效射程是250米到三千米之间,而在***战争时期,西方列强基本都装备有射程几十公里的火炮,这差距可不是一点半点。

清朝的失败其实完全是自身的原因,明朝时期红衣大炮的射程就是10里,而到清朝末年,大炮的射程还是这个数字。就连大炮的外观都和当初的样式几乎一模一样,试问几百年不曾改变的武器,再厉害能打得过谁?

明朝红衣大炮的历史原型,明朝红衣大炮的历史原型是谁-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红衣大炮又称“红夷大炮”,原型是明末时由欧洲葡萄牙传入的“佛郎机”大炮,故而该时期东西方的大炮差异不大。

“佛郎机”到底是如何传入中国呢?这自然跟澳门有关了。明正德年间(1521年),明朝和葡萄牙之间因海禁与通商的矛盾爆发了“屯门之战”,葡萄牙惨败,绝望中的葡萄牙人只好四处逃匿。嘉靖二年(1523年),葡萄牙人得知明朝换了皇帝,于是又抱着希望向广州派出商船请求通商,结果再次被明朝轰了回去。

这里需补充一下的是,那时候明朝的两广总督衙门在肇庆而不是在广州,这当中实际上是存在不少沟通上的误解的。葡萄牙人在广州吃了闭门羹,愤而烧杀抢掠、一路杀到了广东新会。

明朝红衣大炮的历史原型,明朝红衣大炮的历史原型是谁-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新会之战中,明朝缴获第一门“佛郎机”大炮

葡萄牙人见新会这地方不错,打起了夺取该地的主意,不想新会备倭指挥使柯荣也是不好惹的主,一场战争下来、葡萄牙被杀35人、被俘42人、船也被没收了两艘,当中就有被称“佛郎机”的大炮。明史》载:“官军得其礮,即名为佛郎机,副使汪鋐进之朝”,“佛郎机”明朝对葡萄牙的别称。

在广东连续吃亏,葡萄牙人企图往江浙发展,在沿新会银洲湖转往伶仃洋的路上经过一处没有军队把守的港口时,于是在地图上标注了这地方。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再度航向这处标注地、借口晾晒衣物向明朝租赁了该地,这地方就是今天的澳门。

“佛郎机”被缴与澳门的被租赁

“佛郎机”之所以又称“红夷大炮”,因为明朝时荷兰人及葡萄牙人都被称“红毛”,红毛即“红夷”。清朝为异族入关、避讳这个“夷”字,于是改称“红衣”,为了掩饰这样的讹称,又在大炮上覆盖上红布,“红衣大炮”就是这么来的。

实际上,“佛郎机”为葡萄牙人所造、“红衣大炮”也为他们所生产,因为当时的葡萄牙人已在澳门站稳了脚跟、开设了“卜加劳铸炮厂”、相当于早期的“外商独资企业”,明朝、清朝与葡萄牙交易的大炮多来自该工厂。

可以时间定格在1600-1700这一百年之内吧

到了明代,火器有了长足的发展,式样也多了起来。大明使用的火器中,除了三眼鸟铳和火铳以外,还出现了一种令人明寒的远程武器——火炮。

明末时期,大明从荷兰引进了一种厉害的火炮——红衣大炮。红衣,就是“红夷”的谐音。指的就是指荷兰人。

17世纪,欧洲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开始了工业革命和文化复兴,无论是工业还是科技都得到飞速发展,造出这样的大炮武器也是情理之中。

所以说,大明的红衣大炮也不是明自己生产的,而是从国外进口,应该至少与荷兰人的大炮保持同步吧。

明朝时期的红夷大炮和同时期奥斯曼帝国使用的火炮哪个更先进?

红夷大炮

它是欧洲在1500年——1520年制造的一种舰用火炮,明代后期传入中国,后来明朝自己仿制成功,也称为红衣大炮。

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在1吨以上。

它最初的主要来源是那些欧洲国家比如说葡萄牙或者荷兰的战舰上换装下来的火炮。

奥斯曼火炮

奥斯曼帝国时期有很多火炮,但其中与明朝***用的红衣大炮处于同一时代的火炮,也就是1500——1520年间生产的火炮,应该是更强一些的。

因为,当时的奥斯曼帝国还是非常强大的,1517年,奥斯曼帝国消灭埃及马穆鲁克王朝,其海军势力亦扩至红海。此后,奥斯曼帝国及葡萄牙帝国成为了该地区最具支配地位的势力。

而奥斯曼帝国扩张的脚步依然没有停歇,后续又占领了欧洲大片土地

16世纪中叶的奥斯曼帝国海军司令巴巴罗萨·海雷丁在苏莱曼一世时期带领奥斯曼海军多次击败***教国家的海军,包括征服了西班牙的突尼斯及阿尔及利亚。

直到1571年西班牙和***才有过使用三桅帆装军舰以及射程更远的火炮,击败了奥斯曼的舰队的战绩,成为奥斯曼帝国衰败的转折点之一。

1520年诞生的红夷大炮,在1600年后才引进到明朝时,已经是明朝后期了。

明朝后期,其火器是不如欧洲的,甚至炼钢技术有落后的趋势。再加上财政吃紧,本来技术上开始落后,研发上还不给力。

红夷大炮中,明朝可以仿制部分,但是质量普遍不如欧洲来东亚买东西的商船装备的红夷大炮,所以明朝开启了买买买模式,虽然能买到的不多。

——

17世纪,正是奥斯曼帝国最鼎盛阶段。

16世纪崛起到17世纪鼎盛,期间一定会经常和欧洲其他国家发生战争,见到的欧洲先进火器会比明朝更多。处于正在上升的帝国,不可能不学习这些东西的。

而实际上,奥斯曼帝国还是当时第一个使用火枪和加农炮的军队,1453年就用一种名为『猎鹰』的加农炮围攻君士坦丁堡,被称为火药帝国。可见其对火器的重视程度和成就超过同时期的明朝。

【直到1683年,奥斯曼帝国由盛转衰,此时明朝都死了39年了,南明都彻底玩完了。】

整个16世纪奥斯曼帝国的火炮都可以说遥遥领先明朝。到了17世纪,明朝末年以及南明和满清拉锯的时候,随着战争烈度的增加,以及对西洋火炮的进一步接触,明朝火炮在郑成功部的发展下有了不小的进步,手上有了超过24磅的大型火炮。但优质的重磅火炮仍然依赖进口,本土制造火炮质量始终不及进口。所以总体上,奥斯曼帝国的火炮技术还是领先明朝的。

奥斯曼帝国一开始就非常重视火炮的发展。早在1453年进攻君士坦丁堡期间,奥斯曼就是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乌尔班大炮用于攻城。后来奥斯曼帝国也都是在跟欧洲人打架,武器自然不会太差(太差会被那不勒斯和***这样的小国血虐)。奥斯曼帝国的火炮技术和炮兵体系参照了欧洲,但也保留了自己的特色。

达达尼尔炮,1464年建造,一般认为这种炮和乌尔班大炮是一个东西。图上这玩意甚至在1807年达达尼尔海峡之战还用过

我们可以用实物做一个对比。下图是奥斯曼帝国1581年造的一门长管加农炮,也就是16世纪晚期水平。这种炮和明朝的红夷大炮功能是一样的,但是这门炮长385cm,口径达到了17.8cm,炮的重量在2900kg,已经相当于32磅炮。

而明末,一直到1626年,明朝才首次掌握了红夷大炮的制法。那红夷大炮是什么水平呢?从现存的文物和记载,明朝官方制造的红夷大炮口径只有100mm左右。现存最大的一门,是吴三桂捐资铸造的一门大将军炮,口径100mm,发***弹只相当于8-10磅炮弹,重量在2500kg。红夷大炮口径只相当于欧洲同时期的半蛇炮(一种中型野战火炮),但是当时欧洲的半蛇炮重量只有1500公斤。所以说明一件事,明朝的铸造工艺不过关,同样磅数的炮弹要保证威力不变,只能长加厚炮身。

明朝官方(不算郑成功)铸造的最大的一门火炮,由吴三桂捐资铸造

清军入关后,明郑由于掌管了南方沿海的海上贸易,引入了较多欧洲大型火炮和制造工艺,代表了当时中国火炮的最高水平。这些火炮在攻打台湾和进攻清军时都发挥了较大作用。其中威力最大的当属两门叫做“龙熕”的火炮,炮子重24斤,大致相当于欧洲32磅炮。但这两门炮其实是从欧洲沉船上打捞出来的。到了后来施琅***,缴获了大批“台湾炮”,其中18磅以上的火炮有数十门,甚至还有42磅的巨无霸。推测这些大型火炮一部分依靠进口,一部分是郑军自造。就这些台湾炮,性能也秒杀当时的清朝火炮了,甚至一直用到了第二次***战争前后。当时清朝最先进的“武成永固大将军”,也不过就是12磅炮的水平,重量却高达4000kg,可见在17世纪明清交替时期的中国大陆,火炮技术一直在围着欧洲半蛇炮绕弯弯,而且重量效率始终不及欧洲和奥斯曼帝国。

清朝的武成永固大将军炮

如果不好好学历史的话,很多人会以为中国的火器是在清代才开始落后。但是中国的火器技术早在明代就已经开始落后了。实际上就连题目中的红夷大炮就是外国引进仿制后的产物。

“红夷”是当时对西方人的蔑称,而“红夷大炮”,说的直白点,就是西方人的大炮。传到明朝以后,明朝将当时所有西方的前装滑膛炮都称为“红夷大炮”,而后来本土仿制,发展出的产品也沿用了这个名字。不同时期的红夷大炮在设计细节上也有一些差异。

红夷大炮大概就长这样。和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里的舰炮长得很像,实际上就是一种东西。当时这种原理的火炮被大量装备在西方国家的军舰上,口径大多在100-150mm之间,重量1吨以上。

说完明军的红夷大炮,我们再来看看同时期或者更早时候的奥斯曼帝国的火炮。

15-16世纪奥斯曼帝国最广为人知的火器就是乌尔班大炮。

该炮于1452年奥斯曼帝国攻打君士坦丁堡的战役中首次使用。

炮管全长5.18m,分为两段制造,总重16.8吨,炮管厚度20cm,口径高达76.2cm。炮弹使用的是花岗岩石弹,重越680kg。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红衣大炮的历史原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红衣大炮的历史原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大炮 明朝 奥斯曼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