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皇帝朱棣以后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皇帝朱棣以后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曾助朱棣靖难的朵颜三卫结局如何?
结局:朱棣将原先大宁卫的土地割予朵颜三卫,后又偷袭朵颜三卫,朵颜三卫损失惨重。
战后,为了酬谢朵颜三卫蒙古族首领,朱棣将原先大宁卫的土地割予朵颜三卫,而宁王改封到江西。朵颜三卫名正言顺地得到了现在内蒙古东部赤峰一带的土地。
但明朝因为要出兵进攻鞑靼和瓦剌,对同是蒙古族的兀良哈蒙古心存戒心,因此不让他们在新得到的土地上放牧,这引起了兀良哈蒙古的不满,在明军北征时没有随同出兵。
朱棣第三次出征时,在蒙古草原上转悠半天斩获极少,加之粮草不继,无奈下令退兵。失意的朱棣回军途中,突然偷袭本是明朝子民的朵颜三卫,朵颜三卫损失惨重。但始终也未屈服,重整旗鼓后,仍屡次南下与明军交锋,三卫是明朝边境的屏障,自立三卫至嘉靖年间的150多年中,平滦诸州未曾遭蒙古的侵扰。
朱棣篡位并且迁都,为何历史上没有给明朝改为后明,北明等称呼?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想要解释起来也很麻烦。纵横想要借此跟大家探讨一下中国古代国祚断续的问题,欢迎评论。
相信大家读书的时候,会背过不同版本的朝代歌,我背的是这样的: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
其实,要想了解古代真正的断代,这首歌肯定是不够的。
很多朝代从地理范畴上还分东西南北,也就是迁都后的方向。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晋朝分为西晋和东晋,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政权位置发生变换,结果就变了朝代。
这并不是说,当时的后继***不承认前面的***,比如东汉的刘秀,一直坚持自己承自西汉的***,但是这种坚持是没有意义的,毕竟西汉为王莽所篡位,国祚都已经断了,尽管很多人不承认,事实上王莽的新朝应该也算是东西汉中间的朝代。
两晋的争议不大,西晋为胡人所灭,西晋的宗室司马睿南迁后建立,史称东晋。
其中争议最大的应该是南北宋应不应该分来,靖康之难后,北宋的徽宗和钦宗两位皇帝都被金人掳走,于是徽宗的儿子康王赵构在南京即位,后迁都临安,以赵构的跟徽钦二宗的血缘关系来说,是完全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其中朝政的班底还是北宋的班底。
当时的抗金名将岳飞甚至提出“迎回二圣”的政治口号,按照当时的情形,仿佛迎回二圣后,赵构还要让位给徽钦二宗,可以说,北宋和南宋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国号也不曾改变,很多人都认为宋朝的国祚应该是320年,是历史上国祚最长的朝代。
您问题中的北明是不是由后期南明延伸而来,南明是明朝灭亡后的特殊产物,当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结束了明朝二百多年的国运。自此明朝的中央***算是瓦解了,临时成立的南明已不再是完整的明朝,而且全国各地起义频发,外部还有清朝虎视眈眈。南明时期并不是朱皇室内斗,而是众多势力在蚕食大明王朝,他们各怀鬼胎有着不同目的,所以北明的想法和后期南明有本质区别。明朝是朱元璋纯手工打造的,而朱棣又是朱元璋的儿子,虽然他排行老四,在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下不占优势,但朱棣毕竟还是朱元璋的亲儿子。当年朱元璋本来想把皇位传给太子朱标,但谁知人算不如天算,朱标早早就病死了。朱标的死让朱元璋非常痛心,在后来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朱元璋并没有选择自己的那些儿子们,而是直接选择了长孙朱允炆。朱标死前已经成婚,并且留有一个儿子取名朱允炆,朱元璋看朱允炆温文儒雅是个好苗子,所以就直接将位子传给了他。
朱家的血脉没有变
以上简单说了下老朱家前期情况,朱允炆上台之后就着急改革,以至于用力过猛,直接被叔叔朱棣拉下了台。朱棣虽然篡夺了侄子的江山,但总体来说明朝的主事者还是朱家人,并没有落到外姓或其他势力手中,所以单从这一点来说就不用改国号。如果朱棣真的把国号改了,那才是弄巧成拙越描越黑,当然朱棣也没那么傻,他的智囊团更不傻,所以改国号为北明完全没必要。
明朝迁都并不是朱棣的专利
明朝迁都在朱元璋时期就有所考虑,而且朱元璋迁都的意愿很强烈,并且已经对多个地方进行考察,只不过始终没有定下来。后来朱标的死让朱元璋很伤心,加上自己年纪也大了,才不得已将迁都***搁置。又说到了朱标,其实朱标曾多次被派出考察新都城的选址,甚至在他病重期间还不忘迁都大事,史料上记载朱标临死前,还坚持向朱元璋汇报迁建都城的相关事宜。所以不能说朱棣上台后故意迁都,应该是明朝迁都是大势所趋,并不是朱棣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意为之。
包装虽不完美,有总比没有强
朱棣这样明目张胆抢侄子皇位,他也知道这样做很不好看,所以必须要找个合理的理由。当时朱棣就打上了清君侧的旗帜,什么是清君侧呢?简单的说就是清除皇帝身边的小人,那么谁是朱允炆身边的小人呢?必须是伤害到朱棣切身利益的人,就是向朱允炆提出削藩策略的齐泰、黄子澄等人,朱棣号召起“诛齐黄,清君侧”口号,一举将朱允炆打下了台。按说朱棣这个清君侧的理由,在皇帝身边的小人都处理之后,朱允炆皇帝的合法地位继续存在,所以朱棣篡位的表象很难掩盖。可能朱棣最想要的结果是拿下朱允炆后,再逼着朱允炆将皇位禅让给他,这样最起码看起来更合乎常理。谁知后来随着皇宫里的一场大火,朱允炆和一些***建筑一样,被烧的灰飞烟灭不知所踪。虽然这种结果让朱棣上台显得有些难看,但总体来说有个清君侧的幌子能勉强说的过去,这样朱棣夺位就并非事出无因。
说是朱棣篡位,实非偶然。朱允文要不是苦苦相逼,他也不会落得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他四叔是他爷爷朱元璋的四子,封为燕王驻守北京。要说这主幼被赶下台的,历史上很多。可终究是一脉相承,而且是明朝开国很短,明朝国力还很强盛,没有必要分成前后明朝。
朱棣篡位并且迁都,为何历史上没有给明朝改为后明、北明?因为情况完全不一样,不符合那么称呼的条件。
一般在某个王朝或者国号前加一个“后”字,这肯定是在时间上与原来国号完全隔开的两个朝代,加上“后”字是为了与原来的朝代进行区分。比如,东汉又称后汉。五代的后梁、后唐等等,都是为了与历史上的梁和唐区分开来。
朱棣作为朱元璋的儿子,血统没改、国号没改、时间上前后相继,因此不可能被称为后明。
第一中情况:割据时代,在时间上相同或相近,存在着同一个名字的国号,此时为了区分,就根据其在中国的大致方位,加上方位词。比如,五胡十六国时期的西凉、北凉、南凉;南燕、北燕。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汉、北汉。
第二、多***长期并立时代,一般根据其位置加上方位词。比如三国时期的东吴、西蜀;宋辽夏并立时期的西夏。
第三,王朝被其他力量侵袭,导致丢失了大片国土,其皇帝或者皇室成员迁移到他地重新用原来国号建立王朝的情况,一般根据迁移前后的都城相对方位,在王朝名称前面加上方位词。这种情况一般也会打乱正常的皇位继承统序。
比如晋朝,原来都城在洛阳,但因为被北方胡族灭亡,逃亡的皇室成员在建邺(今南京)重新建立了晋朝。历史上就把他们区分称为西晋和东晋。类似的情况是北宋和南宋、元和北元。
我们注意上述第三条,这种情况下有两个必要条件:丢失大片国土、异地重建王朝。
朱棣起兵靖难,为了自保而起兵夺取皇位,但是并没有丢失国土。
第二条也不符合。朱棣虽然不符合正常皇位继承统序,但是他是在夺位之后的有***地迁都,而不是四处漂泊之后决定异地建都。这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皇帝朱棣以后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皇帝朱棣以后的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