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是唐朝几年的历史,贞观是唐朝几年的历史***

kodinid 3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贞观唐朝几年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贞观是唐朝几年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贞观年间唐朝有多少人?
  2. 有没有唐朝贞观时期历史人物的名单,及生卒籍贯或出生地名单呢?越多越好越全越好?
  3. 唐贞观13年为什么特殊?
  4. 唐代贞观时期宵禁制度的时间
  5. 历史上的唐朝,从贞观之治到安史之乱唐朝经历什么?

贞观年间唐朝有多少人?

大概有300多万户,1600万人。贞观十六年,房玄龄说,“遭隋室大乱之后,户口太半未复”,而人口有1600万人,“天下户口千六百万”。杜佑《通典》记载,贞观年间大概有300多万户:“国家贞观中有户三百万”。

唐朝不同时期人口数有所不同。唐高祖武德年间仅200万。唐太宗贞观年间人口达到1235万人。武则天神龙年间约有3714万人。

贞观是唐朝几年的历史,贞观是唐朝几年的历史事件-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唐玄宗天宝年间人口数达到5288万。安史之乱晚唐人口达到6000万左右

没有唐朝贞观时期历史人物的名单,及生卒籍贯或出生地名单呢?越多越好越全越好?

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626年—649年在位),生于武功之别馆(今陕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年号贞观,是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魏征:唐贞观十七年,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贞观是唐朝几年的历史,贞观是唐朝几年的历史事件-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徐茂公:徐茂公(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字懋功(亦作茂公)。

程咬金:程咬金(589年-665),原名咬金,后更名知节,字义贞,济州东阿(今山东东平西南)人。唐朝开国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尉迟恭:尉迟敬德(585年-658),字敬德,以字行,朔州善阳(今山西省神池县)人。唐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尉迟敬德纯朴忠厚,勇武善战,

贞观是唐朝几年的历史,贞观是唐朝几年的历史事件-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房玄龄:房玄龄(579年—648),名乔,字玄龄,。唐初政治家、宰相,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

杜如晦: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汉族,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长安)人

长孙无忌: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初宰相、在凌烟阁功臣中位列第一

褚遂良:褚遂良(596年-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唐朝政治家、书法家

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唐初著名将军

这个题目太大,而涉及的人跨度很大,比如跨隋唐时期的文臣武将虞世南、欧阳询,魏征、程知节、秦叔宝,又有跨贞观和永徽年间的长孙无忌、褚遂良、徐世绩,包括武则天本人。

要说贞观年间(23)最出名的就是房玄龄、杜如晦,或者加上李靖和尉迟恭(敬德)。

这只是个大概活动时期,各人具体出生年月因为资料来源问题,不列出来了。

唐贞观13年为什么特殊?

贞观是唐太宗的一个年号,时间是从627年正月到649年十二月,一共有23年的时间,那么对应的,贞观十三年就应该是公元639年。这一年,在真实的历史上,发生过一些事情,一件是唐太宗停止了刺史世袭的制度,另一些还有结社率谋叛、唐太宗令突厥回漠南、弘化公主嫁给吐谷浑王等等,看起来其实并没有什么极其特殊的事情。

  而在《西游记》中,这一年也发生了很多事情,但是 细看之下就会发现,这些事情在这个年份中发生就很诡异了。比如观音安排好了三个取经人的徒弟,来到大唐长安,开启了唐僧取经的第一步,泾河龙王也是在这一年被杀掉的,之后唐太宗召开水陆大会,观音现身指点唐僧西行取经,这些事情其实都很好解释,也很好理解,发生在同一年并不稀奇,甚至即便是一个月之内发生的也不稀奇。

  但是诡异的事情就是,按照《西游记》的说法,这一年还是陈光蕊考中状元迎娶殷温娇,随后赴任途中却被水贼杀死,殷温娇剩下一子放在江中流走,被金山寺的和尚法明就起来,取名江流儿,交给一名农妇抚养,后来长大成人之后,剃发为僧,取名玄奘。这一看就看出问题来了,既然贞观十三年是唐僧出生的年份,又怎么可能是他长大之后为父报仇,解救母亲出来, 并且开始取经的年份呢?

  贞观十三年这个年份其实也是多次出现的,但是在其他的事情上面都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放在这样一件事情上面就非常不寻常了,怎么可能一个人在这一年出生,却在这一年长大到十八岁,还为自己死去的父亲报仇,最终一家人团聚,并且受到指点启程前往西天取经呢?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作者写作的时候出现的一个错误,事实上不是这样,是作者失误了。

  但是 如果我们抛开这种观点,如果作者就是要这样写,那他的用意又是什么?并且在书中,唐僧取经一共用了14年,与历史不同,而他回到***的年份是就是贞观二十七年,但是前面已经说了,贞观这个年号只用了二十三年,怎么可能有贞观二十七年出现?这种种诡异的年份和事情,或许就是在说明,这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是根本不存在的故事,从头到尾都是***的。

唐代贞观时期宵禁制度的时间

1、唐朝宵禁没有具体时间。

2、唐朝的《宫卫令》规定,每天晚上衙门的漏刻昼刻已尽,就擂响六百下闭门鼓,每天早上五更三点后,就擂响四百下开门鼓。凡是在闭门鼓后、开门鼓前在城里大街上无故行走的,就触犯“犯夜”罪名,要笞打二十下。

历史上的唐朝,从贞观之治到安史之乱唐朝经历什么?

您好,我是怪哉文史,我觉得您的问题,可能是要问:唐朝从贞观之治的万邦来贺,怎么混到了安史之乱的地步?

说起这个历程其实很有些让人唏嘘,接着我来细说一下。

咱们先说前半部分,就是从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到玄宗隆基继位这一一段。

且说,李世民去世之后,继位的是太子李治,李治是位相对比较温和,而又耳根子软的皇帝。

继位前期,继续发扬他老爹太宗的治国方针,灭了西突厥、高句丽,进一步扩大了唐朝的版图,且还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良臣辅佐,在“贞观之治”的基础上,开创了“永徽之治”

但是,没几年高宗李治就身体不适,权利慢慢的由自己手中,转入到武则天的手里。

虽然高宗去世之后,先后是中宗和睿宗继位,但是都难以对抗武则天。

虽然这两位在位期间都做了一些贡献,然而似乎都能看到一点武则天的影子。

这是一个伏笔,需要特别记录的点啊

咱们直接说武则天。

从贞观之治到安史之乱,前后将近130年,经历太宗、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6任皇帝,这段历史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他的作为奠定了唐朝强大兴盛的基础,他注意纳谏,节制徭役,政治清明,这段时期在经济文化,以及军力边疆稳定上都有巨大的发展,如平定东西突厥、玄奘西行、文成公主入藏、取[_a***_]建安东督护府。

高宗李治在位期间,立武则天为皇后,高宗死,其子李显即位,不过武则天专政,李显不久被废,贬为庐陵王,武则天利用酷吏镇压反对派,并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为己所用,巩固自己的地位。公元705年张柬之等人趁武则天病重,起兵杀了张宗昌和张易之,拥立中宗李显复位。然而中宗的韦后、女儿安乐公主和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都想学武则天称帝,争夺权势,各树党羽,造成了极坏的政治局面。

接下来一连串的宫廷事变可就开始了,中宗太子李重茂起兵杀武三思,不料失败而亡。中宗死后,他兄弟李旦的儿子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起兵杀死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李旦即位,就是睿宗。不久睿宗禅位于儿子李隆基,可太平公主当时权倾朝野,不可一世,李隆基深感自己的帝位不牢固,随先发制人,铲除了太平公主一党,才结束了纷扰动荡的局面。之后玄宗李隆基重用姚崇、宋璟、张九龄等贤臣,励精图治,开启了开元盛世的局面。不过玄宗到后期在政治上开始走下坡路,宠爱杨贵妃,任用李林甫和杨国忠,才激起民愤,引发安史之乱。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627年-649年) 唐朝的第一个治世,直至太宗去世。子高宗懦弱,但能守成;武则天雄才大略,仍能大治;至玄宗“***盛世”达顶峰,盛唐突然逆转于安禄山叛乱“安史之乱”

题主应该是想知道为何唐朝会发生安史之乱。想必大多数国人对于安史之乱让***帝国由盛转衰,强盛一去不返的结果深感惋惜,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安史之乱不是偶然发生而是必然出现的,就是说没有安禄山史思明这俩人也会有其他人来做这样的事,只是影响可能没有这么大,这么长久。唐朝开始用的是北周宇文泰创建的府兵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国土面积的不断增大,以及北方游牧民族的战略威胁,府兵制被募兵制取而代之,李世民又设立了一些藩镇,其中就包括后面安禄山掌控的河北三镇。设立藩镇就是针对游牧民族的,前期军政大权在中央朝廷,后来迫于战略压力把军政大权下放,藩镇就一步步坐大。而安禄山又是一个心怀野心且因为会拉关系认了杨贵妃当干妈受到玄宗的喜爱以至纵容,成为藩镇当中实力最强的一个,有了造反的实力了,朝廷当中当然有人能看到藩镇坐大的危害,肯定也会有人想消除这种危害,所以矛盾就形成了,就差一个导火索了。发生是必然的,影响大小就看后面平叛措施以及用人了,可惜玄宗信任宦官,潼关一败,叛乱波及关中,玄宗外逃西蜀,长安陷落。幸好肃宗没跟着去西蜀,不然后果更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贞观是唐朝几年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贞观是唐朝几年的历史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贞观 唐朝 武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