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历史唐朝宰相制度,唐朝的宰相制度

kodinid 4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必修一历史唐朝宰相制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必修一历史唐朝宰相制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唐代宰相是什么官职?
  2. 唐朝有正副宰相之分吗?
  3. 唐朝宰相的权力有多大?
  4. 唐朝宰相的权力有多大,为什么唐朝有那么多的宰相?

唐代宰相是什么官职

宰相是***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它并不是一个正式官名,是一个群体,是除皇帝之外的国家最高领导层。而各朝各代***帝王掌管国事的最***员,数量不等,名称也不一。  唐朝的中书令(中书省长官)、侍中(门下***官)、尚书令(后改为尚书仆射,尚书***官),及参议政事的中书侍郎、门下侍郎是宰相。唐高宗以后,尚书仆射地位下降,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其他参议朝政的百官,如果也加“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加衔的,也是宰相。

唐朝有正副宰相之分吗?

宰相是三省最高的长官,而且没有正副之分!

必修一历史唐朝宰相制度,唐朝的宰相制度-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唐朝在中央继续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的正副长官是中书令和侍郎,下设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制。门下省的正副长官是侍中和侍郎,下设给事中,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旨,驳正违失,并审批尚书省的奏事。

尚书省的正副长官是尚书令和左右仆射,下设左右丞;该省统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贯彻执行中央拟定的政令。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宫都是宰相。当时在门下省还设政事堂,是三省宰相共议军国大事的场所。

唐朝宰相的权力有多大?

唐朝宰相的权力都很大,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这一贬谪形同流放。如果换成一个意志不坚的人,也许只能在条件艰苦的大漠西域抑郁而终了,可裴行俭不是一般人,他非但没有怨天尤人,反而以巨大的热情和勇气投入到了经略西域的事业中。

必修一历史唐朝宰相制度,唐朝的宰相制度-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此后十年间,裴行俭在西域边陲多有建树,终于在麟德二年(公元665年)被朝廷任命为安西大都护。在此任内,裴行俭统驭有方,政声卓著。

唐朝宰相的权力有多大,为什么唐朝有那么多的宰相?

宰相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都设有宰相。根据唐朝的规制,中书省的头三品和 门下省的头三品那都是宰相,也就是说宰相是三品,但可不能小看这三品宰相啊,都知道唐太宗做过尚书令,所以以后就再没人做这个官了,唐的宰相最高就三品,所以说官至三品在唐朝来说已经是位及人臣了,相当于清朝和砷的地位了,就实际权力来说,唐的宰相可比清朝的宰相大多了。像废立太子皇后须经宰相同意,

皇帝诏令不经宰相即为非法,皇帝任命官员必须经宰相批准,皇帝继承帝位的合法性须得宰相认可,当然 一品和二品虽然更大,但是他们基本属于荣誉官职,主要是皇亲国戚或者威望很高的人,位高但是权不重,甚至很多时候一品二品都是空置状态。由此可见,唐朝的三品宰相确实是掌握权利的重臣。至于说为什么宰相那么多,只能说唐朝的重要机构设置多,有才有能的人也多。

必修一历史唐朝宰相制度,唐朝的宰相制度-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唐朝的宰相制度,叫做“政事堂”制度,后改称“中书门下”,是一种集体宰相制度。通常宰相班子由二、三人至十余人不等构成(极少数情况也出现过短暂独相)。成员包括中书、门下二***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及不定数量的被授予“同中书门下三品”或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官员。这就要从三省六部制开始说了。


三省六部制,始创于隋代,兴于唐代,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中书省(隋朝称内史省)负责起草政令,长官中书令,正三品,副长官中书侍郎,正四品上。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长官侍中,正三品,副长官门下黄门侍郎,正四品上。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长官尚书令,正二品,副长官左、右仆射,从二品,下设六部:吏部、户部李世民继位前称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长官为尚书,正三品,副长官侍郎,正四品上。

(李世民继位前曾任尚书令,继位后此职务不再授予官员)

理论上,三***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同为宰相。但是,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前曾担任尚书令一职,他继位后此职不再授予官员下,所以尚书***官长期缺位。与此同时,因为尚书省官员品级高于中书、门下二省,从制衡角度考虑,尚书省在权力上反而是最小的,只有执行权,无决策权。副长官左、右仆射很多时候只是作为荣誉衔。

(政事堂集体决策)

如此一来,真正的固定宰相实际上就只有中书令、门下侍中两人。按照正常程序,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但如果中书、门下二省意见不一致,势必严重影响行政效率。于是,李世民在位期间,在门下省设政事堂,由中书令、门下侍中及部分其他官员共同决策。皇帝任命参与决策的其他官员,被授予“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是三品官的意思,而是“同中书、门下二省的三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一起处理政务”的意思)。这只是个差遣,这些官员本身的官职品级不会受到影响。理论上五品以上官员都能够被授予这二者,通常情况下,往往是中书侍郎、黄门侍郎、六部尚书、侍郎等最有可能以这样的身份入相。这些人都被称为宰相。

武则天将政事堂由门下省迁往中书省,削减门下省封驳权)

政事堂原本设在门下省,武则天称制时,将政事堂迁往中书省,由亲信中书令裴炎掌理,取消了门下省的封驳权,从此,中书令成为首席宰相。武则天又一度将各机构、官职改名,中书省改称凤阁,长官中书令改称内史;门下省改称鸾台,长官侍中改称纳言;同中书门下三品改称同凤阁鸾台三品;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改称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李唐复辟后改回原称呼。

(李隆基***用张说建议,中书门下联署办公)

玄宗在位期间,又***用中书令张说的建议,将政事堂改称“中书门下”,由原本的定期会议改为直接中书门下二省联署办公,进一步削弱门下省权力,并且下设六个堂,与尚书省六部的职权多有重叠,也削弱了尚书省的权力,是一种进一步集权的表现,原本三省分权的作用形同虚设。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必修一历史唐朝宰相制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必修一历史唐朝宰相制度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宰相 门下 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