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陶瓷历史背景,明朝时期陶瓷历史背景介绍

kodinid 2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时期陶瓷历史背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时期陶瓷历史背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糯米胎瓷器最早出现的时期?
  2. 日本发现柴瓷,不对!日本发现的不是五代后周柴瓷,而是明末清初作品瓷器,真正五代后周柴瓷,色如碧翠?
  3. 明末至清康熙14年以前,明朝势力依稀尚存,那时的瓷器有何特殊性吗?

糯米胎瓷器最早出现的时期?

糯米胎瓷器最早出现在明朝时期。明代末到民国宫廷瓷器一部分***用成化瓷器胎土外,基本上都是***用“糯米胎”。这种胎土与现代瓷胎有明显的不同,它是白中带黄,糯米胎瓷是形象描述胎体的质感,如同糯米经水磨后流出的米浆一般细腻、光滑。

清三代康雍乾的胎土具有糯米胎的特征,胎土洁白细腻,触感滋润,胎足修成圆弧状。

明朝时期陶瓷历史背景,明朝时期陶瓷历史背景介绍-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日本发现柴瓷,不对!日本发现的不是五代后周柴瓷,而是明末清初作品瓷器,真正五代后周柴瓷,色如碧翠?

柴窑标准12个字,即“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但其他资料记载显示颜色不光只青色,还有黑、黄、白、酱釉、芝麻酱色多种。现代仿品大多只仿天青釉,在薄上下功夫。却鲜有釉肥美者。柴窑的青其实是蓝、青、绿的统称。因为五行东方木在色为五色之一就是青。五代后周柴窑至今鲜有定论,因为早有南北朝的越青瓷、汉代的博山绿、唐代三彩绿、后周天青、宋湖田、元青花、明霁蓝都是青绿蓝不分的。尤其是柴窑天青到底什么色无标准器。

日本人哗众取宠罢了

明末至清康熙14年以前,明朝势力依稀尚存,那时的瓷器有何特殊性吗?

那就从一件明代天启青花压手杯来说说吧。柳树湾,好一番山水风景。这是明末经典的山水纹饰,渔舟唱晚。远山近水,柳树渔村。

明朝时期陶瓷历史背景,明朝时期陶瓷历史背景介绍-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历史文化背景】柳树湾,是明代南京城郊一个著名的地方,朱元璋建都南京后以承天门为中心扩建南京城,将柳树湾纳入进来。及至明末,连年战乱,原柳树湾汉族百姓全部迁到云南避乱。在大明王朝风雨飘摇之际,此画片表现出了人民对家国故土的思念之情。甚至在新中国建国之后还有云南百姓要求国家帮忙寻找“柳树湾”的具***置,寻根问祖。这一画片在明末清初当时就非常流行。有国才有家,回不去的根,只能表达在瓷器上了。

修足规整,有明末特有的放射状跳刀痕。整个画面让人浮想联翩。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最后两个山中间是个冷字??难道真是明末的朽坏让老百姓都冷了心了吗?

王朝统一全国以后,进入有清一代的陶瓷产区很多,但和明代一样,代表整个时代水平的仍然是瓷都景德镇。但由于战乱刚刚结束,改朝换代,社会尚未完全稳定,清朝的"匠籍’’制度也未明确,明末走失(散)的制瓷工匠未回窑场。清初顺帝曾一度恢复官窑生产,但据《浮梁县志》记载:"国朝顺帝十一年,奉旨烧造龙缸。……无一成器。"顺帝十六年,奉旨烧造栏板,……也不成。"说明当时景德镇的制瓷水平仍然没有得到恢复。康熙十年也曾有奉旨烧造祭器的记载,但至康熙十二年,由于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耿继茂的"三藩之乱",使江西重陷于战火。康熙十四年景德镇被火烧劫掠,制瓷业再度遭到严重的破坏。战争一直持续到康熙二十年。据《江西通志》记载:"康熙十九年九月,奉旨烧造御器。令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喜、工部虞衡司郎中下臧应选、笔帖式车尔德,于二十年二月驻厂督造。"由此,开创了康熙朝著名的"臧窑",并以此为转机,景德镇的瓷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结束了明末清初瓷器的局面。

【清·康熙】青花茶叶末釉瓷器(下图)

明朝时期陶瓷历史背景,明朝时期陶瓷历史背景介绍-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明崇祯时期官窑基本上处于停止状态,但是民窑所取得的是成就是很大的,一般民用瓷器和外销瓷有一部分胎质细腻,达到了清初期的官窑水平,以立件制作为代表,崇祯时的斋堂款很多,往往写在碗心上,如翔风堂,松石居,于斯堂,博古斋,雨香斋。碗底常见,富贵佳器,雅,白玉,宜窑,片玉以及银锭,方胜,免子等图记款。还有书写正规官窑款识,以及用隶书写干支年款的,后朝仿前朝款识均有。总的来说器物胎体厚重,胎质粗糙为多,釉色亮度不高是施釉稀薄所至,一般堂名款瓷器为精细之作,略逊官窑与清初期官窑水平差异不是很大,不知回荅是否正确,请老师指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时期陶瓷历史背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时期陶瓷历史背景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瓷器 官窑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