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不和亲的原因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不和亲的原因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评论明朝: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贡,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这句话是谁说的?
“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明成祖永乐大帝朱棣第二次御驾亲征万里扫荡漠后班师回朝于北京时如是说。
明朝不和亲是不是因为别人看不上?你怎么看?
大家好,我是南岭说史,以下是我的答案:
明代向来有“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夸赞之词,以示明代是亘古未有的“有骨气又硬气”的朝代。
虽然,明代的“不和亲”(姑且先这么说),但不至于被外邦看不上,周遭四夷之国,无不是慕中华之文化的“粉丝”,如果要说看不上,那是中华看不上他们,因为在明人眼里此为“耻辱”。
虽则耻辱,但明人亦有“和亲”。
公元1449年,正统十四年,明朝发生“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而在之后的一年多里,双方就“和亲”相关事项交换了意见。
明朝这边,南京翰林院侍讲学士周叙曾上书英宗弟弟景泰帝朱祁钰,其中有言及和亲之事:
若能即返圣驾,则结好和亲,世世利赖。
而瓦剌也先在代宗立后,手中虽然英宗,但已经是“过气”的皇帝,为表示和明朝修好关系,愿意亲自“和亲”,不过在明朝人眼里,这是也先的诡计。
也先奸诡百端,杀掠无已。复***和亲,遣使觇伺。
但也先却确实表示要和明朝修好关系:
在明朝之前,中国经历了五代十国、两宋、元朝,这一阶段汉人被***奴役。朱元璋起兵之后打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号,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从民族大义上不可能与游牧民族妥协。朱元璋派遣徐达、蓝玉进入草原打击北元残余势力,朱棣更是五次御驾亲征深入漠北。
明朝前期对周边民族都是压倒性优势,这种情况下,和亲就没有必要了。土木堡之后,受到之前“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的气节影响,或者说道德***,明朝朝野上下均视和亲为耻辱。越是形势紧迫,明朝反而越是不和亲,坚决抵抗。
到明朝后期已经不具备和亲的实力了,纵观中国历史只有强势的朝代才能和亲。刘邦与匈奴单于打个平手,双方都见识了对方的强大,刘邦晚年不愿再打仗,于是***取和亲。松赞干布向李世民要求和亲被拒绝,松赞干布与唐朝打了一仗(败了),李世民一看松赞干布有点气魄,才同意和亲。而南北朝、两宋等一些较弱的朝代,根本没资格和亲。人家统治的地盘也有***,直接把钱送来就行了。
明朝后期内忧外患,蒙古、后金的活动范围都离北京不远了,这时候再想和亲或者和谈太迟了。崇祯派出陈新甲与后金和谈,被发现后陈新甲做了替罪羊。事实上明朝的言官太厉害,不要说和亲了,连迁都到南京都不同意。崇祯想要保住大明江山,用什么方法都行,但官员们可不同意,崇祯说“诸臣误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不过明朝灭亡的锅就是崇祯来背。
不要一提到和亲就觉得屈辱,拿女人换和平。但你要知道,游牧民族每次南下就要掳掠百姓。更重要的是中原王朝要防御侵略,要大面积布置兵力,往往都是徒劳无功耗费国力。所以能和亲都不想打仗,明朝如果能和亲、和谈,缓和一下各股势力的矛盾,未必就会灭亡的这么迅速!
明朝说白了就是好面子! ! 认为和亲就是屈辱,认为外族就是蛮夷,认为中国就是天朝上国,所有外族国家都不配跟中国平起平坐,更别说让这些“野蛮人”娶中国的公主了!“虽然这些公主可以冒充!”
因为面子!
万历皇帝能够倾全国之力,去帮助朝鲜抵抗日本的侵略! 最后,除了落了一个朝鲜王朝的绝对效忠,好像真没什么实际的好处,(大明灭亡之初,朝鲜全国上下悲痛不已,发誓练十万雄兵帮助大明复国, 可最后还是没帮上一点忙!)而这场打仗也直接埋下了大明灭亡的祸根!
又因为面子!
崇祯皇帝面对内忧外患,依然不肯割关外土地安抚大清!若是当时能让大清安定一小段时间, 那大明就能倾全国之力平定李自成的起义!要知道,当时大明最能打的官营铁骑可都在边境呢!
攘外必先安内!这是最基本的道理! 所以说, 明朝的《不和亲 不割地 不赔款》其实是限制了他的发展! 毕竟有时候后退一些才能更有力的出击!
文武之道在于一张一弛!哪有什么绝对的定数!
而且,没有什么民族或者国家是绝对高贵或者低贱的! 和亲,只不过是政治婚姻,没有什么好坏之分!
想和亲,朝鲜人却看不上。在李氏朝鲜《朝鲜王朝实录·太宗实录》中有明确记载 。
洪武年间,朱元璋曾有意与朝鲜联姻,由于朝鲜态度暧昧,后来发生“表笺事件”,两国关系紧张,此事不了了之。 朱棣即位后,与朝鲜和亲之事又重新提上议程。当明朝使臣向朝鲜国王提出和亲时,朝鲜国王李芳远居然对使臣说:“对不起,我的儿子已婚。” 实际上,这是句彻头彻尾的谎言。原因很简单,不想和明朝和亲,他曾亲口大臣说:“世子未婚,而予汲汲于使臣言已婚者,正恐联姻上国也。这着实令人费解,如果换做他国,不愿意和明朝和亲,还可以理解成瞧不上,朝鲜则断然不可能。那么,朝鲜为何不愿意明朝和亲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只有3个字:娶不起。李芳远曾对大臣说:倘若许婚,或非帝之亲女,虽或亲女,语言不通,非我族类,而恃势骄恣,压视舅姑,或因妒忌,片言支词,私通上国,不无构衅。原来,李芳远有几处担忧,第一,明朝公主和朝鲜王子言语不通,难以沟通;第二,明朝公主是上国贵胄,如果张扬跋扈,因明朝在背后撑腰,朝鲜也不敢管;第三,担心明朝公主私通明朝。其实还有一点,李芳远担心朝鲜的大族与明朝公主结盟,颠覆李氏朝鲜的统治。在李芳远看来,明朝公主对朝鲜而言,犹如一个定时***,让朝鲜永无宁日。所以他拒绝和亲。可谓想和亲却不可得,大明的公主,对朝鲜如同蛇蝎唯恐避之不及 。我是老王,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交流!明朝为什么不学习汉唐和亲,两宋纳贡呢?
汉朝前期,实际上战国才结束十五年,秦帝国嬴政虽然让华夏恢复了,但是在赵高,胡亥的努力下秦帝国的一切辉煌都没了,加上后来极度仇秦的项羽,烧了咸阳宫,没事屠屠城,刘邦也干过这事,不过人家后来改了,项哥是死不悔改啊,加上楚汉战争,让华夏进入了经济,人口,军事等的极度低迷的状态,当时匈奴这些马上民族战斗力又高的一匹,对华夏虎视眈眈,加上刘邦被绑了,没法只有和亲了,为了休养生息,几代和亲,到了武帝终于雄起了,把匈奴干得叫爹了。
唐朝也是一样,才从魏晋南北朝那里缓过来几年嘛,那段时间汉族都差点没了,又加上[_a***_]声色犬马搞的太过火,把经济耗跨了,没办法,只有先认怂。不过,大唐也争气,后来把突厥揍爽了,从此就是天朝上国了,李世民也是天可汗了。
至于宋朝,那就是真的窝囊到底了,唯一一个特点就是有钱,至于为啥这么窝囊,都是文官惹得货,两宋整个时期都是重文轻武,文官始终都是武官的上级,有时候还派文官管军事,一群不会打仗的酸儒去指挥战争也是脑壳秀逗了,所以大宋窝囊啊,最耻辱的就是靖康耻,钦徽二帝都被金国给关小黑屋了,皇室尽遭羞辱,只有个康王赵构跑南边建立了南宋,赵构也不是啥好人,害死岳飞也有他一份。不过,南宋却是中原大地坚持得最久的,***还是最能挺的,蒙古灭亡南宋的时候也不明白为什么这个最柔弱的民族却是坚持了最久的,直到他们看到了文天祥。
至于大明,明朝,这个朝代因为出了两个暴脾气君主,朱元璋和朱棣,明朝的主要对手就是元朝,蒙古,就没有其他什么牛逼的外敌了,而元朝被朱元璋推翻,然后又被朱棣打,吃饭的地都差点没了,还和亲和什么亲,加上朱元璋不准和亲的祖训和朱棣迁都北京说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后人也没谁违背了,就算土木堡之变也先把朱祁镇给抓了,明朝也没给钱,也没嫁女,直接又立了个朱祁钰为帝,朱祁镇也就不值钱了,这也是救国忠臣于谦死的一大原因。后来明朝的骨气一直延续到最后,崇祯宁愿吊死也不投降。
很简单!因为实力不允许。哈哈哈哈哈哈!
主要汉唐和两宋的情形也不太一样,汉朝前期和亲是因为汉高祖刘邦统一中原后不把匈奴人放在眼里,轻率的进攻导致高祖陷于白登之围,若非陈平用计贿赂匈奴单于妻子,恐怕高祖也是有去无回了吧。自此以后直到汉武帝时期汉匈之间均是***取和亲的政策,此乃迫不得已的下策。
【汉唐和亲】
和亲仅仅是嫁过去一个公主吗?不是的,和亲带来的不只是联姻,汉朝还要送去大量匈奴所需的财物,和亲之后边疆地区还会有以物易物的交易这都是因为匈奴强大而汉朝国力不足。
唐朝针对突厥的和亲也是同样的道理,中原王朝前期实力不足,而草原民族统一强盛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原的臣服或者送礼,更多的是依靠财帛买和平,当中原完成内部的整合时,实力足以与草原政权抗衡,那么必然针对草原部落的打击和分化瓦解,汉朝后期出现南北匈奴的分裂以及唐朝时期的东西突厥都是呈现了这个趋势。
汉唐都是大一统王朝,中原实力不足只要积蓄力量厚积薄发即可,中原的潜力就会在后期展现,带来的结果通常是碾压局。中原完胜!
【两宋纳贡】
北宋没有夺回幽云十六州,华北平原无险可守,辽国与大宋实力均衡,于是真宗时期与辽国签订檀渊之盟,两国约为兄弟之国,北宋岁贡银帛共三十万。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不和亲的原因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不和亲的原因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