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吴三桂讲明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吴三桂讲明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吴三桂不杀永历帝,明朝还能存活多少年?
- 明朝末年内忧外患,吴三桂为什么不救崇祯?
- 吴三桂当初如果拥立明朝皇室后裔,再反清复明能恢复大明江山吗?
- 三藩之乱中的吴三桂明明已经占据天下大势,为什么不能够重新恢复明朝呢?
吴三桂不杀永历帝,明朝还能存活多少年?
吴三桂杀不杀永历帝不重要,明朝已经灭亡了。永历帝逃到缅甸,失去地盘和军队,实际上就是一个亡国之君。吴三桂亲手杀死永历帝,实际上就是为了向满清王朝表忠心。实际上这种表忠心方式彻底断送了吴三桂反清复明后路。吴三桂后来起兵失败原因很大一部分已经失去道义支持,吴三桂在汉族与满清眼中都是不折不扣的反复无常的小人,甚至连吴三桂自己军队都这样认为。吴三桂最后为自己短视付出惨重的代价。
明朝必定还是灭亡的。吴三桂杀永历帝时明朝就已经灭亡了(在大清入关打入北京崇祯皇帝吊死在景山),永历帝只不过是不死心的明朝遗老们不甘心灭亡建立的南明小朝廷。明末全国各地全是饿殍,百姓穷困潦倒,朝廷当权者官员***无能,宦官专权,就算没有吴三桂开山海关也得灭亡就不用说一个小小的南明小朝廷了。明朝已经气数已尽,脱离了百姓不得民心灭亡是迟早的事。所以明朝的灭亡跟吴三桂杀永历帝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吴三桂杀不杀南明永历皇帝,其实对南明覆灭已经没有多少关系了,永历帝时期满清已经入关好些年了,原来得很多明朝旧民已经适应满清的管理了。明朝末年,天灾连连,人祸不断,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吃喝无保,生死靠天。清兵入关后大力发展经济 ,减轻人民赋税,农业恢复良好,在满清的统治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狠大改善。人民经历了几十年的***,终于过上了稳定的生活,已经不想明朝的旧事了,没有了人民的支持,就算逃到缅甸的永历帝朱由榔不死,南明也没有发展复国的空间里。
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不在吴三桂怎么做,而是明朝气数已尽,必然灭亡。
1.明朝皇帝有所作为的不多,还有像嘉靖帝,天启帝这样的昏君。嘉靖帝在位时间长,朝政懈怠,为明朝灭亡打下了基础。到天启帝,任用魏忠贤乱政,明朝走向不归路。就算崇祯帝再如何挽救,也无力回天了。
2.明朝末年各路叛军四起,尤其是李自成和努尔哈赤对明朝构成很大的威胁,但是朝政***,忠诚于朝廷的官员少,历史的车轮必然会打开新的篇章。
3.吴三桂虽然因为叛主留下骂名,但他并不是明朝灭亡的原因,就算没有吴三桂,也会有别人推动历史的进程,推动明朝的倾覆。
明朝末年内忧外患,吴三桂为什么不救崇祯?
怎么救?明朝当时是内忧外患,当时的明朝是两线作战,既要防备北方的满族,又要抵御内部的农民起义。这两方面都不能轻率,***如明朝是单线作战,我想它不会那么快灭亡。吴三桂的关宁铁力在当时明朝军队来说,算是能打的部队,正因为他们能打,所以明朝就把他们放到最关键的地方防守女真。
所以终崇祯一朝,不到十分危机的时候他不敢调动吴三桂的军队,因为吴三桂一旦率兵回内地,那么势必造成山海关防守空虚,女***必将趁虚而入,这点崇祯很明白。所以当时国内农民军和***军打的再激烈崇祯都没有动过调吴三桂的念头。直到李自成的军队包围了北京,此时崇祯只能头疼洗头脚痛医脚,火速命令吴三桂率领关宁铁骑来北京对付李自成。只是崇祯最后也没等到那天,当吴三桂率领的军队走到半路上就听说北京已经被农民军攻陷,此时他只能率领他的军队返回山海关
因为吴三桂奉命镇守山海关和宁远,崇祯担心若吴三桂前来勤王,关外的领土不保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已经在西安称王的李自成出兵东征,很快宣府、太原等地相继陷落,明廷震动。
(1644年中国北方形势)
面对已经大成气候的李自成,当时摆在崇祯皇帝面前的有三条路可走:
其一:与李自成讲和
其二:迁都南京
其三:调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前来勤王
这三条路不论走哪一条,至少在1644年崇祯都不会自尽于煤山。但令人惋惜的是,崇祯哪一条路都没走成。
先说第一条路,许多私史中都曾记载李自成曾试图与明廷议和,李自成提出的条件为:“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
李自成的意思想得到明廷的册封,在西北割地称王,但这个提议被崇祯果断拒绝。
关于议和这件事,在正史中并没有明确记载,所以其真实性存疑。但就算是真的,估计崇祯也不会同意。因为在此之前,崇祯也想过与满人讲和以避免两线作战。甚至双方都已谈好条件了,但由于谈判内容被兵部尚书陈新甲无意间泄露,引发朝野哗然,朝廷群臣都以宋金为例,耻于向满人求和,为此崇祯帝摄于舆论汹汹,议和一事只得作罢。
与满人的议和尚且如此,明廷的士大夫自然也不屑于与“闯贼”议和,所以议和这条路没能走通。
与李自成讲和无望后,崇祯接下来还有第二条路可走,那就是迁都南京。
不是吴三桂不救,而是鞭长莫及,当时农民军围北京城时,吴三桂正在山海关那,他得防着满清军队,没有皇帝的命令他是不敢乱跑的。一开始,李自成的军队围攻北京,人家也没想着攻下北京城,就想跟崇祯皇帝做个买卖,讨个封号,封自己做个西北王,然后自己就卷铺盖回陕西老家了。
当时崇祯皇帝也被打急眼了,一个满清都够自己头疼的了,这个李自成又来凑热闹,派自己的首辅魏藻德去谈判,李自成意思很明确了,只要封王,俺就回陕西老实呆着,你还做你的皇帝,回头我还帮你揍皇太极,但这个魏藻德连个屁都没放,就回来了,气的崇祯皇帝一脚踹开了龙椅。终于,李自成攻下了北京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
正在往北京勤王的吴三桂听说皇帝死了,自己的老子被人给弄死了,小妾也被人给抢走了,决定不干了,赶紧跟舅舅祖大寿联系,下一步咋走,最后还是投降了。
这就是个见风使舵的主,其实当时吴三桂也救不了崇祯,他所带的关宁兵马面对李自成军队并不占优势,当时南方还都在明朝朝廷手里,南方还有左良玉的几十万大军,南方那些军阀,实力也都不容小嘘。皇帝的勤王诏书已经发出去很久了,南方各路军阀迟迟未到,***都在观望 。最后还不是坐着看京城沦陷,皇帝***。所以说一个小小的吴三桂救不了崇祯,这个朝廷已经失尽了民心,早晚得完了。
吴三桂当初如果拥立明朝皇室后裔,再反清复明能恢复大明江山吗?
首先,大明江山不是覆灭在满清手里,是大明的子民推翻的,满清坐等捡漏而已,所以,你说的恢复大明是不成立的,后来打反清复明口号的只是给自己造反找个非常合适的口号而已,就如同现在有的人说起来,大明再烂都是汉人自己的皇权,其实如果能恢复,那当初就没有被推翻了,怪只怪李自成不争气,命不好,争气点,别刚进京就飘乎,命好点,没有那场大鼠疫,那么就没大明和满清什么事了
三藩之乱中的吴三桂明明已经占据天下大势,为什么不能够重新恢复明朝呢?
试用以下三点,回答此问题。
其一,在“三藩之乱”中,吴三桂倒底有没有真正占据了“天下大势”,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如果说这个所谓的天下大势,指的是吴三桂造反时,得到了天下人的呼应的话,那么我认为吴三桂并没有达到这种程度。原因很简单:自从吴三桂主动献关投诚于清军时,便已坐实了他头上那顶汉奸的铁帽子。所以在其造反后,是否真正取得了天下反清志士的支持,始终是存在疑问的。
(吴三桂投降多尔衮)
其二,吴三桂本来就不是真心为恢复明朝天下而造反的,那又何谈其“为什么不能重新恢复明朝天下”呢?想当初吴三桂为了向清朝表忠心,而不惜追入缅甸抓捕了永历皇帝,并在昆明蓖子坡将其用弓弦残忍的勒死!
就在那一瞬间,吴三桂便与天下忠于明朝之人,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而吴三桂肯定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才虽打出反清复明之旗号,但却始终没有、也不敢、更不可能复立明朝皇室之后,担当“起义”之首脑。故而吴三桂的造反在一开始,便有名不正而言不顺的风险,而这也是导致其最终败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说吴三桂并非是为了“复明”而反清,还因为在其造反的后期,他为了号召人心在衡阳悍然称帝自立,建立起了伪周政权。而此举更加暴露出吴三桂造反时,所打的“复明”旗号的虚伪性!也更加暴露出了吴三桂的反清,自始至终都只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就如同一个即将输光了全部资本,而被迫进行殊死一搏的赌徒一样!是在康熙皇帝的裁撤三藩的压力下,所做出的困兽犹斗式的亡命反扑,而绝不是象其表面宣扬的那样,是为了驱逐清朝于关外,恢华夏神器于中原!
(吴三桂举兵反清)
其三,吴三桂为什么会在开局良好的情况下,输掉了似乎唾手可得的胜利?那是因为吴三桂是在以一隅敌天下!别看那耿、尚两藩与之呼应,并在起兵之初与其联袂造反,但是在不久之后那两藩便在康熙皇帝的攻心战术下败下阵来,他们又被清朝重新拉回了自己的阵营,从而导致了吴三桂的被孤立!此外,起初群起而响应吴三桂的旧部们,已及那些因受八旗子弟歧视,而愤而反叛的绿营兵将们,也在清朝的笼络与分化瓦解的政策下,多半又重新转投了清朝阵营。而且因为吴三桂始终存在与清朝划江而治的幻想,所以没有趁清军尚未部署到位之际,跨过长江打到中原腹地。
而正是这种消极态度,造成了吴三桂由开始时的战略主动,转入到了战略被动。而对吴三桂来说,在人力、物力、财力皆不如清朝的情况下,一旦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转入到了与清朝进行对耗之路上去,那么对他来说也就是走上了一条无可挽回的失败之路!换言之:以吴三桂的实力来说,如果他在击败了江南清军之后,立即集中优势主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清都北京,那么或许还能趁清朝布置未定,应变之策尚未明确的机会,争取到一线的获胜机会!
(清军平定吴三桂余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吴三桂讲明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吴三桂讲明朝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