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总结七下历史明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总结七下历史明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七年级下册明朝科举制的变化?
1.规模加大了,隋唐宋元科举,录取的人数极少.明朝科举的规模比之要大上很多.2考试内容越发当一,只读四书五经,八股文形式束缚人的思想.明朝以前,唐宋的科举不仅考经史典籍,也考数学、农学等等,推动了人才的全面发展。
明朝盛世之中,七下西洋名震四方的郑和,真的是个“太监”吗?
太监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仆人,他们身处权力的核心地带,有的人通过趋炎附势、溜须拍马而掌控朝政,从而陷害忠良、祸国殃民以至于遗臭万年,像刘瑾、魏忠贤等人;也有的太监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名垂史册,像东汉的蔡伦和明朝的郑和。
郑和虽说是太监,但他的子孙后代依然在祖国各地开枝散叶,那么郑和是真的太监吗?
郑和原姓马,小名三保,洪武四年(1371年)生于云南昆明,他的祖父和父亲都笃信***教,虔诚的***徒,年少的郑和受他们的影响也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好奇心。
洪武十四年(1382年)明朝军队收复云南后,从昆明带回了一批儿童少年,经***后作为宫中太监,这其中就有十二岁的郑和,他于1384年送往北平燕王府服侍朱棣;
在“靖难之役”中,他跟随朱棣南征北战,为朱棣夺下江山创建奇功,被朱棣视为心腹,并赐他郑姓,改名郑和,又将他升迁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
后来郑和的大哥马文铭将他的长子马恩来过继给郑和,马恩来也跟随郑和改姓郑,郑恩来又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郑万显,另一个是郑庭显,所以他们的子孙后代就不断的延续下来。
虽说不是嫡生的,但也总算是为郑和留下了后人。
朱棣之所以要下西洋,其实是为了彰显国威,是为了跟老外做生意,说白了就是为了赚钱,也有人说朱棣是为了寻找建文帝,就算是吧,所有这些都需要一个特别信任的人,那些文官武将他是信不着的,而太监因其特殊的身份最受皇帝的信赖,因此郑和就成了下西洋船队总管的不二人选。
郑和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在随朱棣夺权时历经数次重大战役,具有实战经验,那时候太监监军以成常态,因此朱棣就把这个重任交给了郑和。
事实证明郑和不负众望,历经重重万险,多次出色地完成了朱棣的任务;
谢邀,很多朋友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1、郑和,的确是太监,姓***,祖籍不是中土人士。实际上,郑和的祖先原本是中亚贵族,在元朝初年迁到了中国,后来定居于云南,取了一个汉姓“马”,与***的“穆”字谐音,原名马和。11岁时被明军俘虏,被***,进入南京宫中,在14岁那年来到北平的燕王府(就是朱棣)。
燕王朱棣见马和聪明、伶俐,便把马和留在身边,成为燕王的亲信,在靖难之役中,郑和在河北一带立下赫赫战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郑和。同时,升迁为内官监太监,相当于正四品官员。
2、郑和在明成祖朱棣年间6次下西洋,正史是为了宣扬国威,但野史上多传朱棣由于夺位名不正言不顺,常夜不能寐,一直在寻找建文帝朱允炆下落,其中说建文帝逃到了海外,因此相传郑和6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朱允炆。但从常理说寻找建文帝也不用去这么多次吧,因此怎样也说不通,很多人也认为郑和下西洋在今天看来主要也是发展对外贸易,寻找发财致富之路,毕竟朱棣一直在打仗,国库空虚,海外可以以物换物。
3、郑和在朱棣在位期间,大红人,到了明仁宗朱高炽即位,罢停了下西洋,郑和为此郁闷不行,朱高炽只当了10个月皇帝,到了他儿子明宣宗朱瞻基即位,1430年郑和近60岁高龄,受命第7次下西洋,郑和死于返程途中,骨灰葬于南京弘觉寺地宫。
郑和,在朱棣年间,也算牛人一枚。
郑和是太监。
郑和,本姓马,世称“三宝太监”,云南昆阳州(今晋宁昆阳人),其受永乐皇帝派遣,一生中七下西洋,为明朝的航海和外交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郑和早年被傅友德、蓝玉在云南俘掳,后随二人班师至南京,入宫服役。次年,傅友德、蓝玉奉调镇守北平,郑和跟随前往,并被调入燕王府服役。在靖难之役中立功,被赐姓郑,并被任为内官监太监。
1405-1433年,受明成祖朱棣的派遣,郑和七下西洋,这是人类航海历史上的一次壮举。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期间逝世,其骨灰葬于南京弘觉寺内。
郑和,中国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早年经历不详,明平云南之战中为明军所掳,1385年随傅友德等前往北平,随即进入朱棣的燕王府从侍。后因在靖难之役中有功,被赐姓郑,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后七下西洋,郑和出色的军事才能在靖难之役和七下西洋中都有体现,七下西洋一是开辟了亚非的洲际航线,二是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进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许多海洋科学数据,三是三是对航海区域进行了战略布局。郑和下西洋根据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识,有利于扩大海外交通和贸易范围。可以说他对永乐朝的开创起了一定作用尤其他对中国航海事业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总结七下历史明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总结七下历史明朝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