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上唐朝的传承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历史上唐朝的传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宋代舞蹈是唐代舞蹈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宋代出现了“队舞”,舞蹈程式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舞蹈符号体系的确立,承上启下。倘若不经过宋代所谓“纯舞”的衰落,就很难孕育出更加精美的明清戏曲舞蹈;唐代舞蹈所标志的独立表演性舞蹈开始发生质变,进入转型期。
很像是唐代宫廷名舞的直接继承。但从表演形式、手段等具体记述考察,则可以看出已经有了许多的发展变化。
唐朝爵位怎么样传给子孙的?
唐朝的爵位世袭是由爵位获得人的后代按照唐律的继承法继承,顺序为嫡长子、嫡长孙、嫡次子,如果没有嫡子,则由长子继承。继承时爵位顺级递减,每代顺减一级,可以继承三代,三代以后就不再继承了。特殊情况由皇帝下旨,允许“世袭罔替”,也就是爵位可以永远继承,而且不减爵位等级。唐朝获得此等待遇的只有十多个“一等功臣”,即便如此,这些一等功臣的后代也没有真正得到“世袭罔替”,后来都没有能世代继承的。
唐朝李治后谁继位的?
唐朝高宗李治后是中宗李显,然后是睿宗李旦,之后是玄宗李隆基,再后是肃宗李亨。
唐中宗李显(656年—710年),原名李哲,陇西成纪人,656年出生于长安。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683年至684年、705年至710年两度在位。
高宗李治(628-683)
649年即位,在位34年 高宗李治,李世民第九子。政治上无所作为,后期被武则天把持朝政。683年病死,时年56岁。
唐高宗李治死后,由其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李显继位,封号唐中宗,改年号为嗣圣。 唐中宗李显(656年—710年),原名李哲,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683年至684年、705年至710年两度在位。 显庆元年(656年)十一月五日,李显生于长安,初封周王,后改封英王。章怀太子李贤被废后,李显被立为皇太子。弘道元年(683年)即皇帝位,武后临朝称制。 光宅元年(684年),被废为庐陵王先后迁于均州、房州等地。圣历二年(699年)召还洛阳复立为皇太子。神龙元年(705年)复位。李显在位期间,恢复唐朝旧制,免除租赋。 设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馆学士,发展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往,实行和亲政策,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保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唐中宗李显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半,景龙四年(710年)去世,终年55岁,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谥孝和皇帝),葬于定陵。
唐朝李治后李显继位的
唐高宗李治死后,李显继位。这个时候的李显明显没有经历大风大浪,朝政大权都掌握在武则天手中,而且满朝文武大臣,都听武则天的话,根本不听他这个皇帝的。
于是刚刚当上皇帝的李显很不服气,决定要建立自己的班底,首先就从自己老婆韦后的亲戚入手。李显于是把韦后的父亲韦玄贞由一个小小的普州参军直接跳过几级提拔为豫州刺史,就这还不满意,李显打算把自己岳父直接升职为侍中也就是宰相职。
唐代书法,继承的是南北朝南方中原文化。为什么有人认为唐代书法继承的是北碑?
唐代书法并蓄南北,这样说有点以偏概全。
唐朝统治阶级出身“关陇集团”,所以前期(武德前期)的书法形体以北方为主,主要特点是雄浑、有力、刚劲,这也是典型的魏碑特点。
随着李道宗、李靖征服了南方区域,南方的士族大姓纷纷进入长安高层,也将南方书法的精髓带到了长安。众所周知,南方的高门大姓就是永嘉之乱后迁入南方而大致形成的,也代表了汉族的最高文化水平。其书法讲究灵动、俊秀,这里面的代表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王羲之、王献之以及后世子孙智永和尚等。
再加上唐太宗李世民让萧翼从智永的徒弟辩才和尚那里骗取了正本《兰亭序》,更是让当时的书法大家褚遂良、虞世南等临摹多本,分赠功臣元勋。有了唐太宗的态度支持,所以大大提高了南派书法的地位。
因而个人观点是:初唐(武德年间),北方书法为主,贞观年间,南方书法为主、北方为辅。到盛唐时期,随着国力的提高、艺术也大方光彩,产生了“颜筋柳骨、张颠素狂”等,这时候已经没有以什么为主的说法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上唐朝的传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上唐朝的传承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