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第一高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第一高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金庸小说中为什么元廷有那么多高手,明朝最多出个林远图?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这里是吟风社,荟聚文史爱好者,致力于持续输出文化、历史等领域优质内容。
所谓明代朝廷高手少,元代朝廷高手多,明显是不恰当的,倚天屠龙记一书,由于元代是异族统治,整个中原武林都和朝廷敌对,冲突多,交手多,朝廷也有需求招募更多的高手。而元朝疆域广阔,既然中原武林不好为朝廷所用,那就招募蒙古、西域、青藏等等区域的能人异士,这些人在赵敏的带领下,和武林进行了直接冲突。
另外,这个问题问的很奇怪,林远图在原著里跟朝廷半点关系没有,他是福建少林红叶禅师的***,本来法号渡元,在华山窥见到葵花宝典后还俗开设镖局,从葵花宝典中的武功里领悟出了辟邪剑法,一度打遍黑道无敌手。这就是林远图的履历了。这跟朝廷完全没有关系,为何拿来跟元代朝廷高手去比?
在明代江湖,虽然江湖人士日常不怎么喜欢朝廷,但还是没有造反改朝换代的意思的,冲突相对较少,自然就看不到那么多战斗。但是万事无绝对,到了明末四方农民蜂拥起义,碧血剑一书中,惠王府就也招募到棋仙派五老、吕七先生以及五毒教的一系高手,其中五毒教的教主何铁手无疑是当世第一流的高手,只是不如华山铁剑的几个顶尖人物罢了。
而反朝廷的李自成一方,华山派倾力加盟,再加上李自成的四大护卫,高手得数量和质量也是相当了得。
明末北方糜乱,但未必事不可为。此时南京方面是否有高人能提前洞悉时事,未雨绸缪呢?
明朝真正的衰败是从万历中叶以后,内部皇帝因为太子之争与大臣缠斗数十年,干脆罢朝,对外 万历三大征耗尽了国库,朝堂东林党人与浙党之争,也使得文官系统彻底分裂。此时无论北方还是南方都没有一个可以统一王朝意志的力量,当然主要还是皇权的衰落导致了这一切。
谢邀,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之后,按照天子守国门的安排,从永乐帝迁都北京以后,实行两京制,南京也有一套***班子,除了没有皇帝以外与北京的***班子是一样的。
在明末的时候,李自成逼近北京,推翻大明王朝,有人就想到,当时虽然北方问题严重,南方比较稳定,为什么崇祯皇帝不退往南方组织抵抗,或者,南方***有识之士为什么不组织力量勤王。我认为,这些想法都不能成立。原因有三。
首先,南方有***班子,但没有决策者。封建社会是皇权至上的社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利,***班子只是参谋部,没有决策职能。况且,南京***班子是朱棣在迁都时给国人的一个借口,这个班子是个养老的班子,没有任何参谋的功能。
其次,崇祯皇帝刚愎自用,他对李自成的威胁认识不够,他认为关外清国对明朝威胁最大,李自成不足为惧。谁知道当李自成兵围北京城的时候,崇祯皇帝才感觉到要做亡国奴,他号召大家出人捐钱保卫京畿时,没有人理他,都等着改朝换代,可见他已经成为孤家寡人只能吊死在煤山上了。
最后,南京***班子没有得到皇帝的准许是不能行动。崇祯皇帝没有调南方的部队,也没有让迁都南京的打算,更没有让南京***讨论这些事情。只是在崇祯皇帝死后,南京***才有所作为,但确实是人才匮乏,有识之士短缺,没有更大的作为。
望远镜何时传到中国的?明朝时期有了吗。期盼高人指点?
望远镜是明清时期耶稣会上叩开中国大门的一块重要的敲门砖。 林文照先生认为中国最早提到望远镜的历史文献是 1615 年刊印的、由葡萄牙来华耶稣会士阳玛诺(1574—1659 年,1610 年入华)所著的《天问略》。
望远镜的真正发明者是荷兰米德尔堡的眼镜工匠利伯休。他于 1608 年用水晶透镜首创了折 射望远镜。1609年伽利略依据传闻和他对于折射光学的已有知识,很快也创制出了望远镜,并第一次把它用于检视星空
1626 年德国来华传教士汤若望著《远镜说》是中国第一部介绍西方望远镜知识的专著,望远镜的实物最早传入中国的时间可能是在1622年,携带者即汤若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第一高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第一高人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