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杭州的历史名人 明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杭州的历史名人 明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杭州知府马宁远?
这样的人,现在很多。领导说了就做,不管好坏都去做,因为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官本位。自身很善良,熟知是非对错。迫于工作压力,必须融进不能用是非善恶衡量的政治权利斗争中,原来的善恶观被生存压力湮没,也就是说自己已经没有了选择权。这样的人,自己都会对别人说,不需要被同情。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我们常说“你这种人,在电视剧里活不过两集”,而马宁远恰恰就是那种只活了两集的人。
很多人都说马宁远愚忠,但是胡宗宪是个值得他愚忠的上司。
但是马宁远仅仅只是愚忠吗?
这恐怕有失偏颇。
我觉得这是对马宁远最中肯的一个评价。
肯干事,朝廷改稻为桑的国策下来了,但是农民不愿意改,他只好请求省里调兵,带着兵去踩踏青苗,逼着农民改稻为桑。这种事其实就是杨金水说的:有些事不上秤没有四两,上了秤一千斤也打不住。马宁远作为一个农民出身的士子,他其实是不想这样做的,但是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做了,为的是什么?一方面,这是他作为知府应该做的事,另一方面,他也是不想让胡宗宪为难。
践踏青苗时,戚继光横空杀出把所有的兵全部调走,并让他赶快走,并威胁他那些农民会把他扔到河里。其实戚继光这句话是包含祸心的,他是在提醒那些农民可以把马宁远扔到河里。
面对群起汹涌的农民,常伯熙和张知良慌了,劝他回杭州。但是马宁远的一句“怕死了,怕死就把纱帽留下,你们走。”
并对向他涌来的百姓厉声说到:“本府台现在就一个人站在这里!敢造反的就过来,把我扔到这河里去!”正是他的这句话,镇住了企图把他们扔到河里的农民。
感谢邀请。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我待业期间反复刷了三四遍,基调看似平稳,实则暗潮涌动,各党派明争暗斗,你死我活,拼命收买人心,聚拢人心。嘉靖皇帝正好利用各党派之间的斗争,平衡各方的关系,为了弥补国库亏空,嘉靖同意严嵩的计策,改稻为桑。但实施期间遇到很大问题,因为这样农民收入变少,为了顺利实施这些政策,制造局,严党等合计决定决堤淹田,逼迫农民改稻为桑,并低价收取农民土地。而马宁远恰恰参与其中。
马宁远是胡宗宪提拔上的官员,瞒着胡宗宪与其他人同流合污,谋划了这件事情,事情败露后,为了不造成更大的牵连,保住家人,也梦想着保住自己,便自行向胡宗宪袒露事情经过,并承担了相关罪责,寻求政治庇护。然而此事牵扯的人员太广泛,段位太高,必须得有人做出牺牲,用命平息,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最后胡宗宪和制造局达成协议,各出一人平息事端。胡宗宪这边恰好是马宁远。
马宁远此人是政治牺牲品,无论做何选择,只要他是知府,便不可能全身而退。要么和其他人一条船上,甘愿当别人棋子,要么就被排挤,或者被暗害,总之,在明朝的官场生存,想全身而退,是很难的一件事情,除非位置高到无可替代,并且对嘉靖皇帝的心思了如指掌,如则,永远都是一颗棋子。
一颗随时准备被牺牲的棋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杭州的历史名人 明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杭州的历史名人 明朝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