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明朝谋士,明朝有名的谋士

kodinid 3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上的明朝谋士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历史上的明朝谋士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末陕西有什么谋士?
  2. 为啥胡惟庸敢毒死大明第一谋士?
  3. 如果道衍和尚姚广孝不是朱棣的谋士,而是效力于太子朱允文,是否就没有靖难之役了?

明末陕西有什么谋士?

陕西省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着悠久的历史。三国时期,这里也是人才辈出。那么,有哪些三国谋士的故乡在今天的陕西省呢?

  三国时期,今陕西省一带出现过不少的名人。如位列"五虎上将"之一的名将马超、制造翻水车,改进织绫机,重现指南车的发明家马钧、曾和刘封一同镇守上庸的孟达等等。

历史上的明朝谋士,明朝有名的谋士-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谋士则有蜀汉的***,曹魏的杨修和杜预等,咱们今天重点介绍***和杜预。

  东汉熹平五年(176),***出生于扶风郡郿县,也就是今陕西省眉县小法仪镇一带。***出身名门,其祖父法真是当时的大儒,不但精通儒学,还在谶纬等神学方面有所造诣。又因其高风亮节,被时人称赞为"百世之师"、"玄德先生"。***的父亲法衍则官至司徒掾、廷尉左监。

  因祖辈重视教育的传统,***从小就博览群书,智慧卓群。建安初年,陕西一带发生饥荒,***便和同乡孟达一同前往益州牧刘璋处避祸。但刘璋无识人之明,所以***过了很久才只是被任命为区区新都令,又迁为军议校尉。

历史上的明朝谋士,明朝有名的谋士-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啥胡惟庸敢毒死大明第一谋士?

大家都知道刘伯温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春风得意的时候事情发生变了,因为他在说话比较的直,没有沟通技巧

这个时候朱元璋就对他产生了怀疑。

毕竟朱元璋最害怕的就是这边的人过于聪明,于是朱元璋找刘伯温单独谈话,一开始只是拉拉家常,随后脸色就变了,对他说,到底谁可以丞相呢?这个问题非常的具有试探性,刘伯温非常的简洁,于是就对皇帝说这个事情要皇帝自己决定。朱元璋的脸色才稍微好看了一些,

历史上的明朝谋士,明朝有名的谋士-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他说杨宪怎么样?这当然是一个陷阱,因为大家都知道,杨宪是刘基的徒弟徒弟,所以说就拿来试探刘伯温,刘伯温也明白这段话是非常的具有杀机的,一旦没有谈好的话,自己就会人头落地,他表示杨宪没有做丞相的才能。

朱元璋虽然对这个回答还算满意,但是立刻又抛出另外一个话题,他问汪广洋如何,虽然汪广洋并不是淮西集团的成员。但是朱元璋也是害怕他和刘伯温勾结的,于是就是他问刘伯温,刘伯温则见招拆招,表示这个人是比较浅薄的,不可以作为丞相。

于是朱元璋就放出了杀手锏,问刘伯温,胡惟庸这个人做丞相如何?这个时候刘才说了一句大实话。他说胡惟庸,现在只是一个小把戏,但是最终会惹***烦的,朱元璋最后说这些人都不行,恐怕只有刘先生自己可以担当重任了。

刘伯温以为考验都过去了,他觉得。自己嫉恶如仇,不适合当宰相。这句话就得罪了,朱元璋,所谓嫉恶如仇到底是痛恨谁呢?

最终朱元璋再也不相信刘伯温了。而最终刘伯温所领导的浙东集团彻底失败,自己留下来的***杨宪也被胡惟庸随便找个借口杀掉了,这时候刘伯温只有在家养老了,但是胡惟庸并没有放过刘他。

朱元璋也知道这层关系就拍了胡惟庸去探望刘基。刘伯温一生足智多谋,但是最终还是被害死了,当然皇帝也是知道这件事情的。

是不是胡惟庸毒死的刘伯温也没有定论,就算胡想毒死刘,没朱元璋默许他也不敢,刘基是浙系代表,胡惟庸是淮系领头人,朱元璋也愿看到两派内斗,他好加以打压,朱元璋的目的就是把他们整挎,消除党派势力,废除丞相一职,自己大权独揽。

感谢提问。

胡惟庸敢毒死刘伯温底气在于朱元璋对刘伯温的不满,以及背后强大的淮西集团的支持。

朱元璋建国后,照搬了元朝在中央的建制,并且将御史台改名为都察院。为了防止都察院的人知法犯法,他又搞了六科给事中来监督都察院,而都察院的御史与六科给事中合称为言官。

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主要有两帮人,一是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主要成员包括郭兴、郭英、汤和、周德兴,以及死去的常遇春等,是朱元璋打天下的核心;另一帮人以刘基也就是刘伯温为首,其成员主要是言官,与淮西集团对应被称为浙东集团。

作为一名领导者,麾下的人如果团结朱元璋肯定是不高兴的,因此李善长与刘伯温注定要互相争斗。

胡惟庸原本只是一个小人物,但是***的是他成为了李善长在朝中的代言人,就如同杨宪是刘伯温的棋子一样。

在一次刘伯温与朱元璋的对话中,刘伯温因为失误而失去了朱元璋的信任,并在不久之后,被朱元璋赶回了老家。

而胡惟庸也没有辜负李善长的信任,失去了刘伯温的浙东集团,完全不是胡惟庸的对手。在一次又一次与杨宪的斗争中,胡惟庸战胜了杨宪,淮西集团取得了大胜。

胡惟庸没有打算放掉刘伯温,刘伯温也明白自己如果不想不明不白的死去,只有去京城。只有在天子脚下,自己才是安全的。

然而刘伯温生病时千算万算没有料到朱元璋会派胡惟庸来看望自己,并且带了御医给刘伯温看病。胡惟庸走后,刘伯温服下了随行医生开的药,不久之后便死去了。

胡惟庸是否毒死大明第一谋士还没有定数。

至少现在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历史是真实的,也是模糊的。当时的史学家都是读书人,大多***用春秋笔法,或者根据当权者的意思来编写史料,从李唐之后尤甚。这就很难让后来者清楚的知道当时事情的原委。文字写的很清楚,每每读来,总感觉有层薄雾,让人看到的不够真切。

封建社会的所有阶层都是为当权者服务的,所有的事情都要根据统治者的喜好来定。在这说一个统治者自欺欺人的事情,而且做的明目张胆。在北宋宋徽宗经历了不忍直视的"靖康之耻“,在南宋建立之后,没有能力打败金兵,只能苟延残喘的蜗居江南一叶。每每提到宋徽宗都说是,“皇帝北狩”,意思就是说皇帝去北方***了。这是选择性漠视,自我的欺骗,也是对软弱而可怜人的自我安慰。这是明面上不能否定的事实,当权者要为了脸面,自欺欺人的一种手段,从行文措辞上得到安慰。

历史是了解过去的镜子,只不过有层薄雾笼罩。

胡惟庸毒死大明第一谋士还没有定数。据记载说是大明第一谋士刘基卧病不起,胡惟庸受朱元璋之命,带着珍奇药材,看望刘基。不两日,刘基逝世。这样来看,有几种可能,

第一,党派斗争。胡惟庸直接送的毒药,让刘基中毒而亡。根据如下,胡惟庸是淮西子弟,属于淮系,当时,开国功臣里面有很多都是淮系的,胡惟庸作为李善长的门上,固然是淮系的铁杆维护者。刘基是浙东子弟,在当时被封为浙系的领袖人物。再开国之后,两派斗争愈发激烈,首先是胡惟庸和杨宪的斗法,其实就是以李善长为领袖的淮系和以刘基为领袖的浙系的斗法。最后,杨宪落败,浙系暂落下风。在胡惟庸做丞相之后,自然利用手中权力,大肆打压浙系,这可以作为胡惟庸毒死刘基的动机依据,但是不能作为盖棺而定的证据。

第二,一石二鸟。朱元璋想杀死刘基,然后除掉丞相胡惟庸。刘基做过元朝的官员,在义军打元朝的时候,刘基在浙东组织了乡勇把义军***的痛击了一番。刘基曾痛骂义军十恶:

义军十恶

第一、不敬孔孟,亵渎圣人之道

第二、败坏天理人伦

如果道衍和尚姚广孝不是朱棣的谋士,而是效力于太子朱允文,是否就没有靖难之役了?

给朱允炆100个和尚,他还是得跑路。

朱允炆生在和平年代,在温室里长大,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骨子里是信奉儒生的,所以他选择信任当年的大明学霸——方孝孺、黄子澄。虽然后面也发现被坑了,但也回天无力,只能跑路。

为什么说朱允炆骨子里是儒家,朱允炆不是没有机会赢,并且赢的机会比朱棣更多,反而是朱棣胜的侥幸。

01.削藩

是儒生的建议,朱允炆兴头也很足,但不识时务。历史上第一个主张削藩的是儒生贾谊,还好汉文帝没那么头脑发热。削藩是大事,是必行之事,但绝不是快刀斩乱麻的痛快事。***使贾谊、汉文交换位置,大汉朝可能就提前结束了。

朱允炆不同,他与贾谊心性很类似,都有儒生的天真。贾谊自己把自己郁闷死了,朱允炆丢了江山跑路了。

02.爱面子

削藩已经逼反了朱棣,朱棣本心也并不想造反,好好的军国亲王,去做没有回头路,成功希望几乎为0的造反事业,这买卖太不划算了。但不造反,看看其他几位兄弟的下场,被杀的被杀,自焚的自焚,似乎不反也活不了,那就反了吧。直到此时,姚广孝才迎来自己梦想的一天。

靖难已经开始了,这场比赛,定胜负,更决生死。但朱允炆这个儒生,却下令大军“勿伤皇叔”,害怕自己摊上***亲叔叔的名声。朱棣是个实用主义者,绝不会下令“勿伤我侄儿”,反倒大肆利用朱允炆的军令,像开了无敌buff,带头冲锋陷阵,殿后撤退,数次化险为夷。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这种可能性不大!

首先,姚广孝只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和尚而已,在当时的年代,怀才不遇的读书人都多的是,更何况是方外之人,而且建文帝旁边的人才也是很多的,事实上姚广孝连建文帝的面都很难见到!要是效力于建文帝,就不会怀才不遇了!

其次,朱棣为朱元璋四子,战功卓著,而且前面三个哥哥都死了,按理说是他当皇帝的,结果立了朱允炆,他的心里不爽是肯定的,就算没有姚广孝,也会有别的别有用心的人蛊惑朱棣谋反,加上建文帝急于削藩,不给朱棣活路,朱棣造反概率很大的!

只能说,朱棣碰到了贵人,姚广孝除了是劝说朱棣谋反外,他还是一个真正的胸有谋略的谋士,军事家,朱棣造反成功后姚广孝隐退也证明了,姚广孝似乎只是为了向世人证明他的才能,而并不贪图荣华富贵,权利!

只能说,两个野心家碰到一块了,一拍即中,天作之合!

即便,没有姚广孝,都会出现李广孝,陈广孝,本来大太子朱标死了,他是最有才能接替皇位的不二人选,因为老二秦王身体不好,是个病秧,老三就不用说了,朱元璋,根本没看上过他。

而朱棣正直壮年,身体好,有才能就算,姚广孝没出现之前,他身边有马三宝(就是郑和),世人都知道郑和下西洋,忽略了郑和在郑村坝的才能。还有朱能啊。最主要的朱棣的决心,一定要得到皇位不可,这个是意志!

朱允文是个仁慈的皇帝不错,可是有个性格弱点,就是下手不够狠,自古皇位只有一个,朱允文也懂朱棣的野心,下了手,搞到一半,就放他走,我要是朱棣,我也会想,我非要得到江山不可,好了回到封地密秘练兵,而且还和第一代宁王朱权达成协议,可以共享天下,因为朱权的手中有朵颜三卫,这只军队超级强悍。(朱权后来去江西修道是后话,这里就不说了。)

话分两头说,即便姚广孝尽心尽力的帮朱允文,也绝不成功,姚广孝最后也会落得跟方孝孺的下场一样,为什么?因为朱允文的性格特点,我要保住仁德之君的美名,而姚广孝的谋略,是为了胜利,我才不管你那么多,赢了我才是主宰者,所以,我想朱允文也不会用姚广孝。“跟朕的三观不同和”

所以结论嘛,只有一个,朱棣想的是,只有我才是大明皇朝第二代合格接班人。事实证明他都算牛逼了,60岁那年,还提刀上马征北漠。

而朱允文想的是,别让朕背上杀皇叔的罪名!


一个姚广孝还没这个能耐,当年靖难之役姚广孝没少给朱棣出了谋划了策,用现在的话来讲是朱棣革命路线的总设计师。***如姚广孝不是效力于燕王朱棣,而是跟着朱允炆,面对这些个尾大不掉的藩王姚广孝会出什么政策解决他们对中央的威胁,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好好分析一下,同时也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靖难之役”是齐泰和黄子澄等人削藩导致的藩王***,归根结底还是政治手段的问题,缺乏政治经验,我们看看朱允炆在这两个大哥的帮助下做了哪些荒唐事,1398年7月周王朱橚被建文帝废为庶人,1399年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自焚;齐王朱榑被软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软禁在封地大同。两个月后,明廷削岷王朱楩,废为庶人,徙漳州。大家看看,爷爷刚走,孙子就想办法把各位叔叔给干掉,换成谁谁没有意见。齐泰、黄子澄政治手段太差、太书生气,处理事情一刀切,今天这些个王爷还是一个威震边关的亲王,明天啥都不是了,你都不给他活路了他会不反吗?况且这个大明江山也是他们流血流汗打下来的,朱允炆一个小毛孩子一上台就想搞死他们,他们会同意吗?绝对不会。

所以也就给了朱棣靖难起兵的借口,另外朱允炆他放着平安和铁铉两个经验丰富的老将不重用,而让李景隆这个纨绔子弟统军,也是犯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错误。姚广孝是一个能看清形势的人,政治经验丰富,如果是他辅佐朱允炆的话,大飞哥认为凭他的能力他绝对不会支持在这个时候削藩,最起码得等到朱允炆的江山坐得稳定了再动手。

另外,即使削藩也要讲究手段,汉朝的推恩令多好,把燕王的土地和士兵都分给他的儿子们,大家都是王爷,都高兴。诸侯国封的越多,他们就越没有力量跟中央***对着干,这样的好经验为什么不借鉴一下。如果削藩政策不那么急,手段没那么绝,大可来个温水煮青蛙,慢慢的将这王爷逼反,到时候他们起兵也是名不正、言不顺,失去了道义上的支持,同时也能为朝廷赢得时间,为可能到来的战争做好准备。所以说,如果姚广孝辅佐朱允炆,战争肯定不会这么打,朱棣可能会起兵造反,但是打起来就未必是这个结果了。

我是大飞哥,欢迎关注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上的明朝谋士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上的明朝谋士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伯温 广孝 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