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明朝红衣大炮是谁,历史明朝红衣大炮是谁的

kodinid 21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明朝红衣大炮是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历史明朝红衣大炮是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红衣大炮什么意思?
  2. 明代的“红衣大炮”是什么?为什么中国发明火药以后,还要从西方引进火器?
  3. 明朝军队很少装备的红夷大炮,清朝军队为何要大规模使用?

红衣大炮什么意思?

意思是欧洲在16世纪初制造的一种火炮,明代后期传入中国,也称为红夷大炮。红夷大炮在设计上确实有优点,炮管长,管壁很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低的原理。

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

历史明朝红衣大炮是谁,历史明朝红衣大炮是谁的-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在2吨以上。

是指在明朝末年清朝初期,由中国仿制的欧洲长身管火炮。这种火炮原产于16世纪的欧洲,并在明代后期传入中国。由于当时中国的一些人对来自荷兰的贸易商及其产品称之为“红夷”,因此这些火炮也被称为“红衣大炮”。

最初的红衣大炮是用铁铸造的,有时也被称作“红衣铁炮”。在中国,人们通常会在这些大型火炮上系上一匹红布,因此得到了“红衣大炮”这一别称

历史明朝红衣大炮是谁,历史明朝红衣大炮是谁的-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代的“红衣大炮”是什么?为什么中国发明火药以后,还要从西方引进火器

红衣大炮是指的炮弹的形状。西方引进中国的火药技术后,结合西方掌握的革新技术,研制了新型的火炮技术,他们的炮与中国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的大炮是直接在炮筒里装填火药和铁器,一次性发射出去,其弊端是装填速度慢,发射周期长,发射距离短。而欧洲的大炮却类似于今天的火炮,是二次发射,即先用底火推动药丸,药丸内有二次爆炸装置,里面有铁器,炸开后杀伤敌人。其优点是,装填速度快,用不同规格的底火和炮弹,可以杀伤不同距离的目标。装填速度快,可以持续装填开火。炮弹的外皮是用蜡包裹的,一是可以防潮,二是可以方便搬运,三是即使炮膛发热,也不影响其装填和发射。由于弹丸是用红色的蜡封起来的,人们就叫他红衣大炮。如今的药丸叫糖衣也是借用了那个叫法。还有一个糖衣炮弹的说法,也是借用的那个叫法。

明朝军队很少装备的红夷大炮,清朝军队为何要大规模使用?

红夷大炮明朝军队装备的不少啊!

记载的有:

历史明朝红衣大炮是谁,历史明朝红衣大炮是谁的-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兵部尚书张镜心铸造三百门红夷大炮;汤若望曾为明朝铸造二十门四十磅和五百门轻型红夷大炮;海澄守将黄梧降清时,城内有三百门红夷大炮。

这装备量已经不小了。

要知道,到了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时代,一次几十万人会战投入的火炮也就千门级别。

明末的问题与症结,我其实说过很多次了。关键问题是没钱!一个帝国守着那么大的疆域和那么多的人口却收不上来税,养不起军,自然也就造不起更多的炮。

铸造大炮的铜铁,燃料,人工哪个不都得是钱啊!

明朝中后期和西方海军强国荷兰,葡萄牙,英国殖民者经过几次海战,引进改造了西方先进火器,并大败这些西方殖民者入侵。明朝万历朝鲜平倭战争,几万明军打的日本二十万举国精锐闻风丧胆,明末努尔哈赤后金反叛明朝数十年,直到李自成推翻明朝都不过是盘踞关外。这些和明朝大规模装备火器是分不开的。

明朝军队装备红夷大炮比清朝装备要多。而且明朝对火器的重视比清朝要大得多。

明朝大规模装备火器,清朝则在农民军推翻明朝后偷窃了中国,在稳定政权后因害怕汉人造反,严格控制火器发展,甚至愚弄百姓“清朝以弓马骑射得天下,其他都是奇淫技巧”,可笑的是,到了清末统治自己都深信不疑了,导致列强入侵一触即溃,丧权辱国。

回答完毕。

红夷大炮的来历

红夷大炮是16世纪初,欧洲国家制造出的一种火炮,和明朝自制的火铳相比,它具有以下优势:炮管长而厚力量足、射程远(达到500米)、射击精度高。这种威力强劲的武器配合固若金汤的城墙防御体系,曾经让明朝有效阻挡了后金骑兵的冲击。

明万历末期,科技专家徐光启皇帝建议引进西方“红夷大炮”,之后获得特批,成功买入了30门红夷大炮,并高薪聘请火炮操练师,准备大规模仿造。然而,徐光启很快受到魏忠贤排挤被免除职务,仿造之事不了了之。30门红夷大炮被皇帝命名为“大将军”,18门镇守京都,剩下11门(另1门意外炸毁)全部送到关外前线宁远城。

红夷大炮的威力

宁远城守将正是名不见经传的新人袁崇焕。此人有坚定的忠君思想,坚决不投降。他制定了闭门不出的守城策略,配合11门架在城头的大炮,努尔哈赤的骑兵部队久攻不下。还被袁崇焕打得狼狈不堪,宁远大捷使袁崇焕和红夷大炮一战成名。

宁远大战一年半后,刚称帝不久的皇太极卷土重来,对锦州和宁远再次发动猛攻,攻坚时又再次失利。皇太极认识到了红夷大炮在凭城坚守方面的威力,于明崇祯四年(1631)组织一批汉族工匠成功仿制出了第一门红夷大炮,由于明朝把满族也称为“夷”,所以他们对“夷”字比较敏感,索性改成“红衣大炮”。之后,皇太极组建汉军八旗,装备新式火炮,骑兵冲锋前发炮攻击的模式成了后金军队的新战法。

明军仅存的一点武器装备优势也没有了,再也无法阻挡清军的步伐。清军入关后,与李自成展开激战。1644年,清军直接用红衣大炮炸开了潼关,顺利进军陕西,险要关隘在红衣大炮下再无用武之地,清朝的火器生产也因为频繁的战争达到了***。


红夷大炮的没落

乾隆以后,长久的太平生活使火炮搁置起来,没有及时更新,它的冲击力和八旗军的威力已大打折扣。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虎门要塞的“红衣大炮”重达8000斤,江阴要塞的大炮更是达到了万斤,但是它们的制作工艺早已远远落后于西方的船坚炮利,200年前大杀四方的“红衣大炮”已风光不再,再也无法抵御列强的入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明朝红衣大炮是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明朝红衣大炮是谁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大炮 明朝 红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