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上的海瑞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上的海瑞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中,嘉靖皇帝从不上朝,却始终掌控着大明朝的政治、经济等权力?
其实嘉靖与崇祯是极为鲜明的对比。嘉靖由于个人信仰追求问题,数十年不上朝,但是不上朝只是个形式问题。关键是会不少开,事不少管,难得的是不管人或事,嘉靖心里门清。厉害的是,不管什么样的能臣官宦,皆掌控于心,玩弄股掌。崇祯则是天天上朝,素衣俭食,也没听说有啥个人爱好,估计也顾不上,事越管越乱,能臣越干越少,最后剩一帮忽悠天天陪他玩。同样是皇帝,这做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捏?
不仅仅是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真实历史上的明世宗朱厚熜也是如此。崇尚道教的明世宗避君西内数十载,不临朝听政,直到临终前不久,才在宦官黄锦的劝说之下搬回了乾清宫。不但明世宗如此,他的孙子明神宗朱翊钧同样如此,数十载不临朝听政。虽然如此,但大明王朝却一直在如常运转,为什么呢?
首先,明世宗(也包括他的孙子明神宗),虽然不临朝听政,却并不是撂挑子、什么也不管了。套用现在的话说,仅仅是不开会讨论、解决问题而已。重大决策是绕不开明世宗的。如果大臣有什么重要政务需要请示汇报,还是可以单独过少数人一起见到明世宗的。即便见不到本人,也会有宦官负责中转,政务照样是可以由其本人决策的。明世宗虽然不上朝,但是,并没有放弃对权力的控制,相反更加严格,连司礼监的宦官们都无权擅自做主,甚至连“太子”裕王朱载垕(后来的明穆宗)也没有权利擅自做主。嘉靖一朝并没有出现专权的宰辅和宦官,也足以说明问题了。
其次,明朝的制度决定了明世宗此举不会造成过于严重的后果。明朝和清朝不同,清朝的所有政务必须经过皇帝亲自处置方能执行,即便是后来的军机处,也仅仅是皇帝的顾问兼秘书机构。如果皇帝不出来管事,很多事情将无法继续。明朝不同,明朝建立了一套内阁与司礼监的权力平衡,皇帝只要负责拍板就可以了。所有政务由内阁先形成初步意见,以票拟的形式提交皇帝。皇帝拍板后,由司礼监以批红的形式发回内阁执行。具体的工作都是由内阁和司礼监在完成,皇帝只要拍板要不要***纳内阁的意见,或者让内阁重新拟出一个新的方案即可,无须事必躬亲。即便不临朝听政,只有内阁和司礼监之间的沟通途径保持通畅,皇帝照样可以处理全国政务。
再其次,由于明朝建立了一整天的文官集团与宦官集团的权力平衡制度,使得即便皇帝不公开露面,只要皇帝自身不放弃权力或者只顾自己的小爱好、而不理朝政、***手他人,理论上是不会出现内阁或者司礼监一家独大的情况的,自然也不会出现权臣或者权宦。这也给明世宗长期不临朝听政提供了有力条件,因为即便如此,也不会危机皇帝自身的权力。这也是明世宗能够轻而易举拿下严嵩的原因之一。
此外,明朝的军队系统实际上是独立于文官集团与宦官集团之外的,理论上没有皇帝的允许,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都无法单独调动军队。即便是军队统帅,身边也经常会有宦官作为监军耳目。因此,明朝军队的调动实际上必须文官集团、宦官集团一起在皇帝的授权之下才可以调动,离开了皇帝,任何一方都无法单独作主。没有了军队的支持,谁想要威胁皇权,无异于以卵击石。这也就是为什么刘瑾、魏忠贤这样的权宦面对皇帝收权,只能束手就擒的原因之一。
张居正和海瑞谁对明朝更重要?
张居正是明朝后期的重要人物。执政10年,改革变法。整顿里吏治。为统治阶级,干了很多的实在的事。海瑞是个能说,不能干的人。他看到了朝廷***,君昏臣暗。但没办法改变。他是个理论型人才。张居正是有理论,能实干。跟海瑞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
肯定是张居正。但是大家可能收到***剧的影响,对其有所误解。
张居正是政治家,改革家,有自己的一整套施政理念,从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到张居正,一路走来,经过诸多腥风血雨,成为内阁首辅。而海瑞只是明王朝的一个清官,因为清廉而出名。他们的思想高度和格局是不一样的。张居正与高拱促成隆庆和议、整顿吏治,巩固边防、推行“一条鞭法”,为明王朝续命了60年。张居正改革,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整顿,尤重于经济的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改革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央集权,充实了***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改革触动了豪门地主阶级的利益,压制了皇权,在张居正死后,除了“一条鞭法”,其余皆被万历皇帝废止。海瑞在其施政的州县,清廉施政,但是海瑞在富人与穷人的诉讼过程中,多半是穷人赢得官司,刻意打压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转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上的海瑞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上的海瑞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