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讲解明朝历史16个皇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讲解明朝历史16个皇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16位皇帝的血缘关系是什么脉络,混乱吗?
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在长达276年的时间里,大明王朝一共历经16位帝王。其实,相较于其他大一统王朝而言,明朝的帝王世系相对较为简单,如下图所示,整个大明王朝帝王世系一共只经历了三次偏移而已。
△明朝帝王世系
懿文太子朱标作为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的第一个儿子,乃是毫无疑问的嫡长子,因而当朱元璋在应天府自立为吴王时,朱标便被立为了世子。而当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年)称帝建立大明后,朱标则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皇太子。
△明太祖朱元璋与懿文太子朱标
虽然由于朱标早逝未能顺利继位,但其次子朱允炆虽然只有半个嫡孙的身份(其母吕氏本为妾室,在太子妃常氏去世后被扶正),但还是被朱元璋立为了皇太孙。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朱允炆登上皇位后,由于藩王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开始大肆进行削藩,在位一年之内便连削五王,结果最终逼的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义起兵,“靖难之役”爆发。
△明成祖朱棣
从建文元年(1399年)至建文四年(1402年),整个“靖难之役”持续四年,坐拥天下的朱允炆却被朱棣击败,最终朱棣攻破南京城,随着皇宫的一把大火,建文帝朱允炆就此下落不明,朱棣称帝即位,是为明太宗(后改为明成祖)。明朝的帝王世系,就此从朱标世系变为了朱棣世系。
“靖难之役”后,明朝的皇位便始终在朱棣一脉传承,先后传承了七位帝王: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祐樘、明武宗朱厚照。
在此期间,曾差点再度发生世系偏移,那便是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率兵亲征瓦剌,结果惨遭“土木堡之变”,不仅搞的全军覆没,就连自己也被瓦剌俘虏,危急存亡时刻,在于谦等人的支持下,明代宗朱祁钰继位,是为明代宗。
***如明朝十六位皇帝齐聚一堂,朱元璋最有可能打谁一顿?
明实亡于万历,这是公论,但我认为最应该打板子的是崇祯皇帝,有人说了崇祯在位十七年勤勤恳恳废勤忘食,是个勤奋的皇帝,虽然大明在他手中丢掉(南明除外),他也是无可奈何,因为他接手的就是个烂摊子。事实也是如此,但这不是亡国的理由,也就是说如果崇祯皇帝指挥得当措施得力政策对路,大明朝有很大机会不会亡的。
明朝到崇祯已是千疮百孔民不聊生了,对***威胁最大的有两大势力,一是关外的后金也就是后来的清,二是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把他们视为一股力量)。
先说李自成张献忠,他们从发展之初的小股人马,由于崇祯皇帝的用人不当调度无方,致使越剿越多,使其坐大,最终危及***,再说关外后金一直雄居关外虎视眈眈窥伺中原,只需派一大将镇守边关全权负责,***取守势不要主动出击,有条件可用讲和策略,拖延其进攻,腾出手来全力解决李自成张献忠,如李张部解决了,那北方后金就不敢南下,实质上这两个问题是相互影响的,后金的策略很明确,大兵压境静观关内变化,待崇祯与李张部拼个鱼死网破时果断出手,后来事实也是如此,但作为崇祯就要有所选择,哪是主哪是次?稳住哪解决哪?事实是祟祯不愿承担责任,对于北方讲和讳莫如深,又想讲和但只能让大臣私底进行,被所谓清流知晓弹劾,崇祯又甩得干净,将其杀掉,如此畏首畏尾,一个光明正大的国策不能施行,非常时期得雷霆手段独断专行,以一己之力挽狂澜于即倒,显然崇祯皇帝缺乏这种魄力,哪怕有朱元璋几分也行。
再退一步,这些都无可挽回了,还可以退守江南定都南京,因为明朝实行两京制,南京六部九卿是现成的,江南富庶之地,再加上无战祸波及,半壁江山完全可以据守,让李自成与后金在北方撕杀,坐收渔翁之利,收复河山完全有可能的。事实上崇祯也想这么办,但老毛病又犯了,碍于颜面自己不提让大臣先说,这回大臣摸准崇祯脾气了,谁都不提,只好作罢,大好机会又没抓住,这个完全可以乾钢独断立即迁都南京,下命令即可,为什么要推来推去?如果真如此历史将会改写。
写到此朱元璋恨不得扒了朱由检的皮,想我白手起家苦心经营,最终打下天下,你贵为天子拥有四海,再不济也比我刚开始强吧,唉!你这个败家玩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讲解明朝历史16个皇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讲解明朝历史16个皇帝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