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收入制度的演变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收入制度的演变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代人均收入?
明朝万历年间,国库年收入200万两白银。但是大部分老百姓一辈子就没见过银子,使用的都是铜板。一两银子可购买2石大米,也就是将近200公斤。一两白银相当于1200元。下面咱们来计算一下明朝的工资水平:
明朝县官:一年俸禄45两白银,冬夏官服及笔墨费由国家补贴,新官上任还有额外补贴40两修理费。平均一年48000元左右,可以说明朝公务员的工资,在历朝历代中算是最少的。
明朝农民:明朝***规定,人均十五亩,蔬地两亩,由于古代产量低,每亩产量300斤,南方一年两季,北方一季,南方农民人均毛收入就是31000元,北方人均15500元。
明朝的学生:考上秀才每人每天2斤米,刚刚够两人吃,如果不干活也可以生活,但是会很穷,因此有穷秀才之称。
明朝官员们的收入是多少?
洪武二十九年,明太祖朱元璋规定了官员的工资水平:正一品,月俸米八十七石;从一品,七十四石;正二品,六十一石;从二品,四十八石;正三品,三十五石;从三品,二十六石;正四品,二十四石;从四品,二十一石;正五品,一十六石;从五品,一十四石;正六品,一十石;从六品,八石;正七品,七石五斗;从七品,七石;正八品,六石五斗;从八品,六石;正九品,五石五斗;从九品五石。这个规定,用粮食作为俸禄的计量单位,除了粮食以外,也按照品级给官员发一定数量的纸币——“大明通行宝钞”,但只是一种补充而已。
一直到明朝灭亡,数值都基本不变。 其实,如果真按照朱元璋规定的这个标准来计算,明朝官员的俸禄,并不比前代低多少。即便是县官,每月领取七石大米,也是足够开销的。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到了永乐年间,虽然纸面上的俸禄没变,但官员们的实际工资却大大减少了,原因很简单:大明朝已经拿不出那么多粮食发工资了!所以,只好通过“折色”(把粮食折算成同等价格的宝钞)这种手段,来发放俸禄。
明朝的“工资”真的很低吗?
明朝的工资确实非常低,原本明朝的官员在人们心中都是鲜衣怒马、气派威严,不过这都是电视剧中的情况,真是情况并不是这样。
明朝官员的工资表面上看起来还可以接受:正一品,月俸米八十七石;从一品,七十四石…正五品,一十六石…正七品,七石五斗。一个正七品的县太爷每个月也能领到7石5斗米,大约是1100斤,折合成人民币约为3300元,明朝官员的工资中还有部分宝钞但购买力很低。 但大家别忘了,作为朝廷官员那开销肯定非常大,官场上需要应酬往来,但许多都没有公费报销;此外还需要请幕僚师爷等助手,这个朝廷也不买单,需要官员自己支付,这就导致大部分官员为了正常工作和养活家人而不得不走上***的不归路,所以明朝的***现象异常严重,堪称历代之最。
起初明朝官员***是为了生活,但久而久之***成习,便成了官场上的隐规则,你不***反而成了另类。可怕的是,***的风气也罢,官场的潜规则也罢,都可以传承,而且越是不良现象,生命力与繁殖力越强,所以导致清朝即使***也无法根除这种问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收入制度的演变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收入制度的演变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