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在南京的街道历史,南京和明朝有关的街道

kodinid 2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南京的街道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在南京的街道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末南京人口?
  2. 明朝为什么在南京设六部?这些人有什么工作呢?
  3. 明代的南京城有多繁荣?

明末南京人口

由于明代南京城面积十分广大,就不能完全套用和上海城面积对比来估算人口数量的方法了。

但我们可以从明代南京人口密度的前后变化,结合南京城面积来对其人口数量作一个大概估计。

明朝在南京的街道历史,南京和明朝有关的街道-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曹树基在他的人口史里引用了明太祖实录中的一段话

“初京师辐辏,军民居室皆官所给,连廊栉比无复隙地,商人货物至者或止于舟,或贮于城外民居。驵侩之徒从而持其价,高低悉听断於彼。商人病之,上知其然,遂命工部於三山等门外,濒水处为屋数十楹,名曰塌坊。商人至者,禆悉贮货其中,既纳税,从其自相贸易,驵侩无所与,商旅称便。”

以此来说明,在洪武时期,南京城内人口一百万是已经饱和了,所谓“城中无隙地,市场必须建在城门之外。以证明所谓“明代大城市的生态环境相当恶劣”。

明朝在南京的街道历史,南京和明朝有关的街道-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南京。

明代中叶,南京城人口达120万,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终明一朝,南京一直是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南方的军事、政治中心。

明南京城始建于元朝至正廿六年(1366年),完工于明朝洪武廿六年(1393年),历时28年,是遵循礼制、呼应天象、顺应自然的杰作,在“中国即天下,天下即中国”传统政治理念的影响下,依照《周礼》为原则,根据“三垣、二十八宿”的星象,结合南京虎踞龙盘、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一改以往都城墙取方形或矩形的旧制而筑,成为中国礼教制度、传统堪舆天象和自然地理相结合的典范,独树一帜。

明朝在南京的街道历史,南京和明朝有关的街道-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朝为什么在南京设六部?这些人有什么工作呢?

永乐二十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将首都迁至北京后,南京就变成了辅都。一般王朝都城迁移后,中央班子也跟着走,原来的都城降级为地方行政系统,但明代去保留了另外一套特别的中央级的行政系统。

南京的班子除了没有皇帝内阁外,其***机构的设置跟北京几乎完全一致,只是规模相对缩小,官吏人员配比大约分别是北京的一半和三分之一。

南京的文官系统,包括了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六寺(大理寺、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等机构,同时也保留了那些与皇室密切相关的官署。而所有南京文官系统中,最显赫的莫过于兵部,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开始,南京兵部尚书兼任参赞机务,“同内外守备官, 操 练兵马, 抚恤人民, 禁缉盗贼, 振举庶务, 故其职视五部特重云”。

因此,就地位轻重而言,南京六部的排列顺序依次为“兵、吏、户、礼、刑、工、而不是通常的吏、户、礼、兵、刑、工。

同时南京还保留了五军都督府和亲军卫指挥使司两个系统的军事机构,以及内廷十二监、四司、八局组成的“二十四衙门”。

从名义上来讲,南京的的这些衙门官员品秩与北京相同,待遇与北京差别也不大,但由于南京管辖范围比北京小,基本上局限于南京城本身、应天府、再出去点就是南直隶省,只有在个别情况下他们才能管到南方数省的事物。

因此,南京官场很大程度上是资历浅官员的培训场地和年迈官员的“养望之地”,以及一些在北京被变相“发配”坐冷板凳的官员。

不请自来,这是一个有趣而且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知道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迁都北京,但是我们知道虽然朱棣回北京了,但是他还是在南京留下了六部。

怎么个六部?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仍然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并保留了一套中央机构。南京和京师一样,设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官员的级别也和京师相同。北京所在府为顺天府,南京所在府为应天府,合称二京府。

还是有点差距的

当然了南京六部是不能和北京六部相比拟的.虽然两京六部名称相同,都称吏户礼兵刑工,但是南京的尚书官品和职权都不和帝都北京的尚书们在同一个档次。北京六部尚书可以进入内阁,担当首辅.因此北京六部是帝国统治中心,而南京六部基本上只是管理南京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一些事物(大致就是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两省之地),而且还要接受北京地区的指导,但也不能说南京六部是摆设。


其实,一句话,南京六部的开设是与历史遗留问题密切相关的,同时也是为了方便全国的联动协调。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进行进一步讨论。

明代的南京城有多繁荣

小欧说南京,说尽南京事!

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南京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还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

据我手头上书籍史料记载,明朝的南京城有多达100多个行业,最发达的是织锦等丝织业,他们大部分就聚集在秦淮河沿岸。当时的这类手工行业分类十分明确,如织缎业又细分细缎和花缎。在中国历史文化博物馆中收藏着一副明代的《南都繁会图》,长达一丈的花卷中,竟然有109种商店招牌,和1000多种形形***的人物。比如京式小刀、画脂杭粉、名香宫皂等等一应俱全。商业兴盛足见明代南京的繁荣!


那为啥说当时的南京城还是一座国际大都市呢?

明朝南京三山街一代,有一座寺庙叫“承恩寺”,这里附近是商业区,货物云集,游艺杂耍十分热闹。在广州生活了17年的意大利人利玛窦于1598年来到南京城,他便是和其他外国人一道选择居住在这里。有趣的是,作为外国人他很反对佛教却极力推崇孔子,南京夫子庙是他经常拜访的地方。

这也是明代经济繁荣,中外交往的一个例证!

【原创作者:南京小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在南京的街道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在南京的街道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南京 南京城 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