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北京大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北京大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代北京城面积?
明初建的北京城(今内城)东西宽为六千六百七十米,南北深为五千三百一十米,面积为三千五百四十万平方米。城南面三门,东、西、北各两门,共有九门。
它的城市干道和胡同基本沿元大都之旧,因南北向的城门不相对,城内没有南北贯穿的街道,东西向的城门虽相对,却受积水潭与皇城阻隔,也未能形成横贯全城的街道,各城门内的大道的尽端大都是丁字街,成为北京城市干道的特点。
明初建的北京城(今内城)东西宽为6670米,南北深为5310米,面积为3540万平方米。后建外城,城区面积增加到6250万公方米。 城内共有九个门:城南面三个门(崇文门,前门,宣武门),东面两个门(东直门,朝阳门)、西面两个门(西直门,阜成门)、北面两个门(安定门,德胜门)。
明初建的北京城(今内城)东西宽为六千六百七十米,南北深为五千三百一十米,面积为三千五百四十万平方米。明自正统以后,北方边警频传,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俘获了明正统帝,北京震动。至明嘉靖年间,蒙古俺答部又屡次入侵,明廷遂在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决计修筑北京外城。
原***四面都建外城,总长七十余里,但至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修完南面部分十三里左右后,就因人力、财力困难而停工,北京就由初建时的矩形发展成在南面建有外城的凸字形平面。
南外城东西宽约七千九百米,南北深约三千二百米,南面三门,东、西面各开一门,北面两门。由三条南北向街与一条东西向的大街垂直相交,形成干道网。建外城后,北京的城市中轴线向南延伸至永定门,长度增至七千六百米,城区面积也增至六千二百五十万平方米。
南外城原为关厢,西侧曾是元代由南城(金中都)到大都的通道,形成几条由西南向东北走向的斜街,只有西侧靠近前门大街的部分,因为明初官府在这里修建了若干排称为“廊房”的出租房屋。
明朝迁都北京以前,会试、殿试是在什么地方举行的呢?
元末民不聊生,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八月,征虏大将军徐达率军攻占元大都,明太祖将元大都降格为北平府。
洪武十三年(1380年),二十一岁的燕王朱棣离开南京进驻他的封地北平府。燕王朱棣从北平府起兵攻占南京夺取皇位以后,又于永乐元年(1403年)将北平府升格为北京顺天府,这是北京地区首次使用“北京”这个名称。
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一月初四日,永乐皇帝颁布《北京宫殿告成诏书》,标志着新都北京正式建成。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日,永乐皇帝首次登上北京皇宫的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贺,标志着北京正式成为明朝的首都。
所以你问的实际上是1368年到1420年间的明朝会试与殿试的地点。
但是实际上,明朝科考始于洪武四年,也就是1371年。会试、殿试都是在应天府,也就是现在的南京举行,朱元璋亲自主持殿试策问,“时开科之始,帝亲制策问。得伯宗甚喜,赐冠带袍笏,授礼部员外郎,与修《大明日历》。”状元就是“三元及第”的江西金溪人吴伯宗。
后来历次会试殿试都在应天府,直到1415年,根据王圻《续文献通考》记载,“永乐十三年,会试天下贡士于北京。”应该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明朝会试殿试都在北京举行了。
因此,明朝迁都前,会试和殿试的地点以永乐十三年为界,分别是南京,和北京。
当然,还有有一本书是最详细的,《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是2009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文新、何坤翁、赵伯陶。本书内容是对的明代科举考试的编年史。可惜我没有,你要是感兴趣可以拿来看看。
没有于谦的北京保卫战,明朝会比元朝历史还短吗?
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当时明朝与蒙古那是国家层次的战略对抗,根本就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且蒙古也没有能力吃掉燕云十六州和华北的能力,最多就是抢一把。而明朝这边虽说元气大伤但还不至于伤到胫骨,中央***皇太后第一顺位继承人都在,只有有个三五年时间就能恢复如初,而北京保卫战只是在第一时间解决了土木堡之变的问题,损失一位皇帝和中央军与大明只是肉疼影响不了国祚
明朝的首都以前叫什么?
明朝的首都开始是南京,后来改为北京。明朝首都朱元璋时期是现在的南极(应天府),后明成祖朱棣北上迁都,改国都为北京(顺天府)。
明太祖朱元璋在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1368年1月23日),在应天府登基即位,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是为“明太祖”。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
明成登记后祖十分重视经营北方,加之自己兴起于北平,明成祖在南京即位后,于永乐元年改北平为北京,设行在六部,增设北京周围卫所,逐渐建立起北方新的政治、军事中心。
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开始了营建北京天寿山长陵,以示立足北方的决心。与此同时,争取与蒙古族建立友好关系。鞑靼、瓦剌各部先后接受明***封号。
永乐八年(1410年)至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亲自率兵五次北征,巩固了北部边防。永乐十四年(1416年)开工修建北京宫殿也就是紫禁城(但后来部分宫殿被李自成放火烧毁,清初又重新修复)。
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南京为陪都。
明朝首都是南京还是北京?
明朝实行的是两京制度,也就是说南京和北京都不是唯一的首都。两京制之下,皇帝和中央***所在地称“京师”,另一个称留都或行在。
明人王士性说“两京之制,始自周家,后世间效为之。我朝以金陵(南京)开基,金台(北京)定鼎。今金陵虽不以朝,然高皇所创,文皇所留,庙谟渊深,实暗符古人之意。”明朝两京制度是继承了前代的制度。在中国古代,两京乃至多京制是国家建都的重要原则。
明朝的两京制是从明太祖到明英宗,历六位皇帝七十余年的酝酿,才最后奠定的。
洪武元年(1368)正月,明太祖在应天府称帝。但定都的问题仍然犹豫不决,直到八月才决定建都应天府,名之南京。同时又以开封为北京,凤阳为中都。洪武八年(1375),罢建中都。洪武十一年(1378),去开封的北京称号,改南京为京师,作为全国唯一政治中心。明太祖并没有放弃两京的想法,为筹建两京,洪武二十四年(1391),遣太子朱标巡抚陕西。太子从陕西回南京后不久薨逝,两京之事作罢。
上图南京明城墙、鸡鸣寺
永乐元年(1403)正月改北平布政使司为北京,二月改北京为顺天府。永乐四年(1406)闰七月,开始营建北京。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正式定都北京,称京师,原应天府为南京,称留都。
上图明成祖永乐皇帝
洪熙元年(1425)三月,明仁宗决定徙北都南,仍以应天府为京师,北京称“行在”。仁宗在位不到一年驾崩,还都南京的想法并为实现。明宣宗在位十年间,既不改变其父时的两京称号,又维持其祖时形成的两京格局。到明英宗正统六年(1441),才恢复明成祖旧制,再次明确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从此成为定局。
明朝两京制与历史上的两京、多京制比较,自有其特点。
《客座赘语》卷二《两都》条引户部郎中谢彬的话说:“商迁五都,不别置员。周营雒邑,惟命保厘。汉、唐旧邦,止设京兆。宋于西京,仅命留守。保厘、京兆,即今府尹是已。未闻两都并建六卿如今日也。”也就是说:明朝两京制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在留都也设有一套完整的中央机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北京大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北京大学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