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隋朝命名由来和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隋朝命名由来和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隋朝又称什么?
隋朝(581年—618年),中国朝代名。大象三年(581年),北周大丞相、柱国 杨坚(隋开国皇帝)以“受禅”为名,废北周静帝而自立,改元“开皇”建立“隋朝”。
杨坚的父亲杨忠,是西魏、北周的军事贵族,西魏时为十二大将军之一,北周时官至柱国大将军,封爵随公。
而杨坚在当随州刺史之前,就袭承了其父亲的封爵—随公(隋国公),可以说随(即随州)是随国公的封地(随是古国名,西周时封与姬姓),大部分朝代的名称都来源于封地,如汉、魏、晋、唐、陈、宋、齐等。 公元581年,杨坚代周称帝,他以自己曾受封于随,因以为国号,又忌恶“随”字带“走”旁,便命去“走”为“隋”。
同年,随州改为“隋州”宋初复改为“随州”。中国历史上统一王朝把州郡名的文字拆去偏旁而为国号,这是仅有的一次。
什么叫隋朝?
有人说是因为因为杨坚原为随州刺史,但“随”字的“辶”意思有忽走忽停不稳定之意,于是他便弃了“辶”,创了“隋”这个新字作为王朝之名。或者是因为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随国公”。杨坚承袭此封爵,建国后,将国号定为“随”又因为随有走的意思,语义不吉,故改为“隋”。
还有种说法:杨坚虽然当过随(繁体为“随”)州刺史,但隋朝的得名和“随州刺史”一点关系都没有!杨坚的父亲杨忠,是西魏、北周的军事贵族,西魏时为十二大将军之一,北周时官至柱国大将军,封爵随公。而杨坚在当随州刺史之前,就袭承了其父亲的封爵—随公(隋国公),可以说随(即随州)是随国公的封地(随是古国名,西周时封与姬姓),大部分朝代的名称都来源于封地,如汉、魏、晋、唐、陈、宋、齐等。公元581年,杨坚代周称帝,他以自己曾受封于随,因以为国号,又忌恶“随”字带“走”旁,便命去“走”为“隋”。同年,随州改为“隋州”宋初复改为“随州”。中国历史上统一王朝把州郡名的文字拆去偏旁而为国号,这是仅有的一次。
西周为什么称隋国?
因为杨坚原为随州刺史,但“随”字的“辶”意思有忽走忽停不稳定之意,于是他便弃了“辶”,创了“隋”这个新字作为王朝之名。或者是因为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随国公”。杨坚承袭此封爵,建国后,将国号定为“随”又因为随有走的意思,语义不吉,故改为“隋”。
还有种说法:杨坚虽然当过随(繁体为“随”)州刺史,但隋朝的得名和“随州刺史”一点关系都没有!杨坚的父亲杨忠,是西魏、北周的军事贵族,西魏时为十二大将军之一,北周时官至柱国大将军,封爵随公。而杨坚在当随州刺史之前,就袭承了其父亲的封爵—随公(隋国公),可以说随(即随州)是随国公的封地(随是古国名,西周时封与姬姓),大部分朝代的名称都来源于封地,如汉、魏、晋、唐、陈、宋、齐等。公元581年,杨坚代周称帝,他以自己曾受封于随,因以为国号,又忌恶“随”字带“走”旁,便命去“走”为“隋”。同年,随州改为“隋州”宋初复改为“随州”。中国历史上统一王朝把州郡名的文字拆去偏旁而为国号,这是仅有的一次。
杨广为何被称为“隋炀帝”?“炀”字背后隐藏着哪些秘密?
隋炀帝杨广(569~618年4月11日),本名杨英,小字阿摐,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隋朝第二位皇帝(604—618年在位)。
说起隋炀帝,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篇章上描绘出浓墨一笔的人。
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率军消灭陈朝,夺嫡登基,在位期间,修隋朝大运河,营建洛阳(东都)、迁都洛阳,改州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频繁发动战争,例如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穷奢极欲 ,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天下大乱,导致了隋朝崩溃覆亡。
可以说隋朝建国至历二代而亡,整个隋朝时代皆是他的身影。
至于杨广为何被称之为“隋炀帝”,皆为历朝历代帝皇去世,后人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皆以溢号概括,溢号有褒有贬。
史载大业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发动江都兵变,杨广为叛军所缢杀。隋恭帝杨侗追谥明皇帝,庙号世祖;唐朝追谥为炀皇帝,夏王窦建德追谥为闵皇帝。
由于李唐政权力压各路反王作为隋朝之继任***,后代皆以李唐追溢之“炀”字作为其溢号,史称隋炀帝。
作为史上颇具争议之帝王,李唐追溢之“炀”字又有啥含义呢?
据古代《谥法》说,“好内远礼为炀(不遵礼法),去礼远众为炀(破坏礼法远离民众),逆天虐民为炀(违背天理虐待人民),好大殆政为炀(好大喜功贻误朝政),薄情寡义为炀,离德荒国曰炀(背弃道德***误国)。”
我们从这可以看出“炀”为史载屈指可数之恶溢。当然作为一个继任***来说,给前朝皇帝冠以一个如此“炀”之恶溢来阐述李唐***的合法合理性,也属正常。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隋朝命名由来和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隋朝命名由来和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