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完大清历史的书,大清历史书籍

kodinid 9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一口气看完大清历史的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一口气看完大清历史的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清朝汉化程度?
  2. 想看特别详细的中国历史要选什么书?

清朝汉化程度?

清朝被汉化了,与清朝的统治手段密切相关:

第一,高压手段。除了初入关时必定有军事行为之外,仍然有残酷的镇压,例如为了推行薙发而进行屠城(江阴、嘉定)。

一口气看完大清历史的书,大清历史书籍-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二,另一方式的高压:文字狱。清代的文字狱很多,凡是被认为对满清不敬的,也可以兴大狱。例如戴名世《南山集》案。桐城方孝标的著作中有一些对清朝的批评,戴名世在文集《南山集》中引用,结果戴名世处斩,方孝标已死,也要戮尸。此案牵连数百人。又如查嗣庭试题案。考官查嗣庭出试题“维民所止”。被认为“维”、“止”二字是把“雍正”去了头。查嗣庭在狱中瘐死,仍戮尸枭首示众。

第三,用汉人。事实上不用***,无法管治这么大的国家顺治曾经特地批示:“朕自亲政以来,但见满臣奏事”,要求“嗣凡章疏,满汉侍郎、卿以上会同奏进”,强调“大小臣工,皆朕腹心”。后来更用种种办法,把民间英才、博学之士,网罗去为朝廷做事。

第四,在生活上,用种种行动,消除隔膜,如举办千岁宴。

一口气看完大清历史的书,大清历史书籍-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五,尊重汉文化,重点是尊孔子,用儒学

这第五点,其实是主要的一点。尊重汉文化,是一个层次,汉文化中又以儒学与孔子为重点,这是更深入的层次。满族的文化落后于汉族,进入到汉族地区,很自然地要从各方面学习与吸取汉文化,这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如果只是学点汉语、汉文,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那自然也是一种学习,但是要在根本精神上抓重点,那才真正能拉近满汉之间距离。这个根本精神,就是汉文化的中心思想。一套已经奉行千百年的儒家学说,一位为人们敬仰的孔子。

虽然满人赢得了天下,但是***的千年文字,古典书籍,四书五经,都是历史是无法改变的。清朝的明智之处就在于为我所用。例如康熙,他不仅自己学习汉文化,还让自己的皇子皇孙们都拜汉朝知名学士为老师,之后名誉全国的翰林院,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一口气看完大清历史的书,大清历史书籍-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清朝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能够完全改变汉文化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例如现在外国人对中国的标志印象是唐装旗袍,而不是汉服,这些都是由满足的骑马褂演变而来的;在清朝以前,中国的乐器音律风雅清幽,变为了喜庆热闹,中国的建筑风格自然写意,变为富丽堂皇。

有交融总有碰撞,我们很难单纯说是汉文化影响了满文化还是满文化影响了汉。

想看特别详细的中国历史要选什么书?

《中国通史》,这是一部完整,资料又丰富的历史书籍,相信只要看了这一部历史书,那么对中国的历史,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说起《中国通史》,我是偶然看到这部书。非常之厚的一部书,共有上中下三本书组成,随手翻了下,正是我要找的书。顿时,喜悦之情跃上心头。

看了简介,这部书的作者都很有名气。之所以用“都”,是因为它有三位作者共同著就。他们分别是吕思勉、张荫麟和蒋廷黻。

其中,吕思勉先生的文字中,引用的史料十分丰富,旁征博引,大气磅礴;张荫麟先生则不圄于史籍,甚至把《诗经》《楚辞》《论语》中的词句用得出神入化,文字十分优美;而蒋廷黻先生则是在近代史研究上***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研究观念,倡导原始档案材料的收集,比如在写李鸿章的外交活动时,就曾亲自走访李鸿章的旧部、助手、秘书等。

这部《中国通史》内容上不仅有广度,也更有深度。它从文明之初的古代——民族的形成与起源,讲到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灭亡进入近代,中西初期交涉,***贸易,再到现代,孙中山倡导革命,创建共和立国。

书中对每个历史节点,都做了详细深刻的讲述。比如讲到东周,春秋和战国,它并不是讲讲兴起、政治和灭亡完事,还讲了很多同时期出现的重要的历史文化。光介绍春秋和战国就用了四个章节。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书中还专门列出章节讲述历史人物。这是我非常乐见的。在历史背景下讲述历史人物,更容易理解当事人的思想,以及所做作为。比如讲到孔子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个了不起的大教育家,他的儒家思想,还有他的***及***的***编撰的《论语》,我们都耳目能详。孰不知孔子最大的抱负乃在政治,他的理想是淑世,但他最大的成就却在教育。

说起来,孔子他老人家一生也是郁郁不得志啊!如果你跟我一样,想重温中国历史,或是想明智(以前历史老师常说“读史使人明智”),那么请翻开这部《中国通史》吧,定不负所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一口气看完大清历史的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一口气看完大清历史的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孔子 清朝 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