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的战斗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的战斗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明朝到1840年的历史事件?
从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年,中国历史事件主要有以下这些。
1.1368年,明朝建立
2.1399–1402年,靖难之役
4.1449年,土木堡之变
8.1644年,李自成灭亡明朝,同年,吴三桂打开山海关迎接清军入关
历史上,明朝发动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是哪次?结果如何?
如果按动员兵员来看,那么明朝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应该是靖难之役才对。
靖难之役历时四年,由于建文帝的削藩行动,引起了燕王朱棣的反叛。朱棣以“奉天靖难”为旗号,于北京起兵。最终,攻破南京城,击败建文帝,自己当上皇帝。
作为明初的皇位争夺战,建文帝朱允炆的南军和燕王朱棣的燕军,双方共计投入超过130万军队(南军100万,燕军30万)。而这样的军队动员规模,可是明朝其他战役都不能比的。毕竟,万历三大征全部加起来,明军的总投入兵力也不到靖难之役的一半。而明末著名的萨尔浒之战,明军加上朝鲜等仆从军队,也不过11万左右。
“四正六隅,十面张网”是明末兵部尚书杨嗣昌提出的一次剿灭关内叛军势力的大规模军事行动。
所谓四正,指的是陕西、河南、湖广、凤阳四个正面战场;此四地的巡抚以围剿为主,以防御为辅。所谓六隅,指的是延绥、山西、山东、应天、江西、四川六个侧面战场,此六地的巡抚以防御为主,以围剿为辅。而把四正与六隅加起来,就是十张罗网,所以合称“十面张网”。
按照这个战略,***如流寇到了陕西,那么陕西、四川、湖广、河南、延绥、山西的巡抚必须共同张网,六面合围,总理入关和总督联合围剿;而***如流寇到了河南,那么湖广、凤阳、应天、山西、山东、河南的巡抚必须共同张网,六面合围,总督出关和总理联合围剿......
总之,总督、总理是随敌之动态进行剿杀,各地巡抚是四面合围,不论主战场在哪里,都要围成一张紧密的罗网,以便做到对流寇的一网打尽。
明朝发动最大的军事行动,是万历三大征中平播之役,可以说举国之力才让把经营播州七百年杨氏铲除,从此迈开了中央政权在东南云贵改土归流的重要一步,可也为此严重透支国力,为明王朝灭亡埋下了隐患!
诚谢悟空***兄的邀请回答。😊
有明一朝,发生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争,有对内的,也有对外的。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明成祖朱棣派兵征安南(越南)之战。
发动南征的明成祖朱棣
明建文元年(1399年),安南国相黎季犛杀死安南王,自立为太上皇,并立其次子胡汉苍为帝。明朝误信安南王一脉绝嗣,便下旨封季犛为王。不久,原安南王的孙子陈天平逃到明朝(靖难之役已经结束,成祖登基),并向成祖禀明实情。永乐四年正月,成祖遣都督黄中带5000兵士护送陈天平回安南。季犛得到消息后,提前埋伏,打了黄中一个措手不及,大败而归。消息传到明廷,成祖大怒,当即命朱能为征夷大将军,张辅,沐晟为副将军,率兵号称80万征讨安南。十一月,朱能病逝,张辅代为大将军。大军自广西凭祥出发,沐晟亦由蒙自斩关夺隘,与张辅会师白鹤。会师后,大军攻无不克,一直打到了黄江,攻破安南军兵寨,后又连破木丸江,富良江,生擒季犛父子。
交阯布政使司
此战后,成祖下令改安南为交阯,设交阯布政使司。而安南也被划入明朝版图,标志着安南属明时期的开始,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安南独立,明封黎利为安南国王,从此朝贡不绝。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元末时期,经济凋敝、政局混乱、民不聊生,各地纷纷爆发起义,朱元璋也在其中。随着十几年的征战,明太祖朱元璋终于带领着部下收复失地,统一了中国。在明朝建立的276年中,先后有着16位皇帝登上帝位,期间经历过盛世,也有过衰落,曾经中兴,但最终灭亡。在着几百年中,明朝不断先外征战、讨伐,也不断被迫进行防御。在这么多次战争中,要我选择明朝哪场战争最悲壮、规模最大,则非明英宗的“土木堡之战”莫属了。
公元1499年,在蒙古瓦剌屡次对边境的侵犯下,明英宗为了捍卫明帝国的尊严,亲率精兵25万(号称50万),北上讨伐。明英宗先带领着军队按***到达了大同,在大同进行会师、休整。原***中准备趁着瓦剌不备,神兵天降,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但是到了之后发现,原来瓦剌早已经准备就绪。无奈之下,明英宗又准备率领着大军撤退回京。
(明英宗画像)
得到消息的北伐大军分成了两派,一派以军中有着实战经验的将军为首,准备撤退回京;而另一派便是以毫无作战经验,一心贪图建立功名的太监王振为首主张进攻。恰好这时的瓦剌也先佯装撤退,于是在掌握大权的王振命令下,明军发动了追击。但是过了不久,明先锋军被歼灭的消息便传到了中军之中。军内惊恐万分,慌乱撤退。但是在撤退途中没有章法,路线随意更改,导致士兵疲惫不堪。在选定撤退中间点时,[_a***_]王振执意要在地势高却无水的土木堡驻扎,为后面被包围埋下了不可逆的祸根。
瓦剌包围了驻扎在土木堡的明军之后,再次佯装撤退。而此时不识战术兵法的王振也再次下令军队开拔,选择有水的地方扎营。在明军正在移动的时候,瓦剌发起了总攻。一时间马蹄声四起、砍杀声震天。明军25万精锐消灭殆尽,朝中随性大臣尽数牺牲,明英宗也被俘。
在这次“土木堡之变”发生后,大明王朝开始走向衰落。这场战争告诉我们:小人的意见不可信,并且做一件事情就要认真执行到底,切不可随意更改或者动摇!
明朝与后金之间爆发过哪些重要的大战,战役的结果又是如何?有何依据?
主要有这几场重大战役:抚顺之战、萨尔浒战役、广宁之战、宁远之战、松锦大战等。
1、抚顺之战
明朝和后金之间的第一场大战,万历四十六年四月十三日,努尔哈赤以所谓“七大恨”誓师征明,以此增强后金士兵的凝聚力,提升八旗士兵的战斗意志。
这场战役,明朝总兵张承荫及副将、参将、游击、千总、把总等官共50余人阵亡。后金军追杀40余里,歼灭明朝援军十之八九。除了重创明朝大军,努尔哈赤的后金还获得战马9000余匹、盔甲7000余副,其它器械无算,这无疑进一步增强了后金(清朝)的作战能力,甚至起到了以战养战的效果。抚顺之战的胜利,巩固了后金的江山,而后金的稳固,自然为清朝入主中原、取代明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萨尔浒战役
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二到三月间,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以及萨尔浒附近地区大败明军四路进攻的反击战,是明朝与后金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
萨尔浒之战中,努尔哈赤决定"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方针,后金军在作战指挥上集中兵力、各个击破,5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5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明军除行动迟缓的李如柏一路败退幸存外,其余几路被后金全歼。萨尔浒大战以后金全胜、明军大败而结束。此战役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明清兴亡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3、广宁之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的战斗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的战斗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