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腾冲明朝历史三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腾冲明朝历史三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440年是明朝有什么大事?
正统五年(1440年),北京皇城出了一件轰动朝野的大事——“建文帝被执赴京师。”
《纲鉴易知录》记载:
建文帝喜欢写诗歌,在他逃亡三十九年后,与他同居的一个僧人***了他的诗作,此后“自谓建文帝”。
求见思恩知州岑英,对岑英大言不惭地说:“吾建文帝也。”
岑英十分惊恐,将这个僧人押解到北京。
1440年,庚申年(猴年);明正统五年。
正统为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的年号,起止时间为正统元年(1436年)至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朝使用该年号共十四年。正统十四年(1449年)年九月明英宗于土木堡之变被俘,明代宗即位后次年改元景泰。
1440年,庚申年(猴年);明正统五年。属于明朝。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定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元末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1364年称吴王,史称西吴。1368年初称帝,国号大明,定都于南京;1421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以南京为陪都。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1449年经土木堡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
晚明因政治***、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
努尔哈赤的五世祖爱新觉罗·充善任建州左卫指挥使为避兀狄哈野人 ,正统五年(1440年),凡察、董山率残部逃往今新宾县烟筒山,投靠了李满住。由于董山、凡察争卫印,明朝***又增设建州右卫。
腾冲为什么称作侨乡?
腾冲与缅甸接壤,和顺镇离县城4公里,生活着6000多居民,归侨侨眷3815人,占全镇人口64%。有18000多华侨,华人侨居在缅甸,泰国,新加坡等地。和顺先祖随傅友德,蓝玉,沐英南征后在此定居,至今已有630多年历史。明朝末年以后,大批和顺人迫于生计开始到国外经商,当地人称之为“走夷方”。
这些在外侨胞在异国他乡一点点积攒起自己的家业,致富后又用积攒的钱财支持家乡的公益事业,开学堂,办教育,建祠堂,公园等,营造出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的人文精神家园。和顺古镇还是国家级5A级景区,成为游客必去的景点之一。
腾冲汉族来源?
据《明史》记载,明朝洪武十四年九月,朱元璋以大将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军三十万征讨云南的元朝残部。留下沐英镇守云南。沐英镇守云南期间,多次平定叛乱,后他上书朱元璋,请求让军队屯田开荒,解决远征军的给养问题,朱元璋同意沐英建议,在各个地方开垦屯田,后来发展成为并军屯、民屯、商屯,人民从此定居一方、安居乐业。
而明朝屯兵移民来源大多是江南地区,大量可考证的移民多达67400人,从而使得汉族人口超越了“蛮夷”总人口,成为腾冲地区的主体民族。
腾冲小吃的做法及趣闻传说?
以下是一些腾冲特色小吃的做法及趣闻传说。
1. 腾冲饵丝:饵丝是腾冲最著名的小吃之一,选用当地产的优质大米制作而成。制作的过程是先将大米浸泡、研磨、蒸熟,然后压制成薄片。饵丝可以煮着吃,也可以炒着吃,还可以搭配各种蔬菜和肉类。在腾冲,饵丝通常是早点的首选。
2. 腾冲粑粑:腾冲粑粑是一种用大米和糯米混合制成的饼状小吃。制作的过程是先将大米和糯米浸泡、研磨成浆,然后加入酵母发酵。发酵完成后,将面糊倒入模具中,蒸熟即可。腾冲粑粑通常有甜口和咸口两种口味,甜口以红糖、豆沙等为馅料,咸口则以肉类和蔬菜为馅料。
3. 腾冲凉粉:腾冲凉粉是夏季消暑的一道佳品。制作的过程是先将豌豆粉或绿豆粉加水稀释,然后加热煮成糊状。煮好后,倒入容器中冷却成型。凉粉可以切成条状或块状,拌上辣椒油、花椒油、蒜泥、葱花等调料,口感爽滑,清凉解暑。
4. 腾冲卷粉:卷粉是腾冲非常有特色的小吃。制作的过程是先将大米浸泡、研磨成浆,然后倒入特制的蒸笼中蒸熟。蒸熟后,将面皮卷成圆筒状,加入馅料,如肉类、蔬菜、鸡蛋等,然后切成小段,淋上酱料即可。卷粉口感鲜美,营养丰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腾冲明朝历史三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腾冲明朝历史三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