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皇帝群,唐朝皇室帝王群聊

kodinid 54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皇帝群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皇帝群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三省六部为什么是群相?
  2. 唐朝皇帝为什么都是“宗”?

三省六部为什么是群相?

群相,就是不止一个丞相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是群相制,宽泛的说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

同一时期宰相人数最多可达十余人,可能会有一个地位最高的宰相(唐初为左仆射,后来分别为侍中、中书令),但无正副之分,所有宰相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唐朝历史皇帝群,唐朝皇室帝王群聊-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唐代群相制发展经过了五个阶段,即:三***官均为宰相;只有侍中、中书令、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宰相;非侍中、中书令而为相者,需加“同平章事”方为宰相;中唐以后“使相”出现;唐朝后期又出现了“内相。

唐朝皇帝为什么都是“宗”?

“祖”是开创者,“宗”是继承者。在明清以前,基本每个朝代都只有一个始祖,其他都是继承的宗。

明朝时期,因为永乐以旁系继承大统,其后人为了彰显这一世系的合法性,所以将其定庙号为“成祖”,清朝时期为了彰显顺治康熙的功德,所以均将其庙号视为“祖”,实际上这些都是特例。

唐朝历史皇帝群,唐朝皇室帝王群聊-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唐朝以前基本是XX王,XX帝,而唐开始都是祖、宗,其实“XX帝”、“XX王”是谥号,而“X祖”“X宗”是庙号。

庙号在唐代以前并非每个皇帝都有,因此史书记载皇帝多用谥号;唐代以后由于每个皇帝都有庙号,且谥号开始变得繁杂或过褒,不能体现时人对皇帝的评价,因此史书记载皇帝多用庙号。

谥号是对其一生进行评价,而庙号是供奉在太庙时用的。尊号是臣下尊上的。某某帝是"谥号",如汉武帝的谥号是"孝武皇帝",而某某祖,某某宗呢是庙号,如唐太宗的庙号就是"太宗"。在唐朝以前,多用谥号称皇帝,是因为谥号比较短,而且,并非每个皇帝都有谥号。比如汉朝,只有比较英明的皇帝才有庙号。如汉文帝的庙号是太宗,汉武帝的庙号是世宗。而从唐朝开始,皇帝们的谥号,失去原有的对皇帝进行评价的意义。都变成美号,尊号,华而不实,字数比较多.如明朝,一般皇帝的谥号的字数都是17个字,(除了明代宗和建文帝)。而每个皇帝从唐朝开始,一般都有庙号,除了一些亡国之君之类的皇帝除外。所以,从唐朝开始,一般就称其庙号,所以叫某某宗。而之前,称其谥号,叫某某帝。

唐朝历史皇帝群,唐朝皇室帝王群聊-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到了明清两朝,皇帝一般来说,都只有一个年号,明朝的英宗和清朝的皇太极除外。所以,又用年号称呼皇帝,如嘉靖,康熙之类。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王朝历史中,古代皇帝们所拥有的三个称号;谥号、庙号与年号。

我国几乎所有的封建王朝皇帝都具有谥号,那么,什么是谥号呢?比如宋朝的开创者赵匡胤,他的庙号就是“太祖”,谥号初为“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后世又添加很多字。

年号在登基之初则为“建隆”。

再比如说崇祯帝的谥号,就是“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则为“思宗”,年号为崇祯。

这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谥号与庙号都是皇帝死后由后人给添加上去的,年号则不同。

谥号属于对逝者的一种定论,谥号的拥有,不局限于皇帝,帝王将相,后妃诸侯,都可以有谥号。

谥号一说,只有在秦始皇一朝被祛黜,因为始皇帝认为,谥号属于“子议父,臣议君”为大不敬。

那么,我们回答“唐朝皇帝为什么都是“宗”?这个问题;

在唐朝以前,人们称呼皇帝基本上是以谥号做称谓。可是,到了唐朝,却称谓大变了。

唐之前,皇帝之谥号尚且没有长到饶舌的地步,而有唐一朝,从李渊开始,谥号就变得渐渐长大,一开始,李世民给李渊的谥号是“太武皇帝”,这样的情况下,称呼之时就可以称之“唐太武帝”,也算不错。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皇帝群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皇帝群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谥号 庙号 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