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李自成明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历史李自成明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李自成生平简介?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
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
十一年在潼关战败,仅率刘宗敏等十余人,隐伏商雒丛山中(在豫陕边区)。次年出山再起。 十三年又在巴西鱼腹山(腹一作复)被困,以五十骑突围,进入河南。其时中原灾荒严重,阶级矛盾极度尖锐。
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散布“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同年,在 河南汝州(今临汝)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
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由于起义军领袖犯了胜利时骄傲的错误,迫害吴三桂的家属。逼反吴三桂,满清贵族入关,联合进攻农民军。
他迎战失利,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1645年5月17日,李自成被杀于湖北通城。
明朝末年为什么会爆发李自成流贼造反,原因是什么?
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自吊于煤山之下,标志着明王朝二百多年的统治在中国正式结束。平心而论,就李自成的身世和作为来看,李自成称不上是推动历史进步的英雄,但是也称不上是天生的暴徒,与当时的白莲教等起义相比,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原因其实很简单:饥饿。
明朝末年政治黑暗,土地兼并严重,朝局***,但是我们都知道只要百姓有一口饭吃,就不会走上造反的道路。众所周知,闯王李自成是陕北农民起义的领袖,而陕北当时流行的一句话是:迎闯王,不纳粮。所以百姓造反的根本原因不是不想纳粮,而是纳了粮,就真的一点吃的都没有了,这种情况下, 造反战死或者被朝廷抓住杀头那是以后的事了,如果不造反,马上就死了。
当时陕北的情况是真的惨不忍睹,从崇祯皇帝登基的那一年开始,陕北几乎年年大旱,崇祯二年,四年,六年,十四年,几乎年年都会爆发大旱,而陕西的人民一开始还能***山间蓬草而食,然后是吃树皮,吃老鼠,最后吃到“赤地千里”,地面上除了土啥也不剩了,人们就“以土石为食”,这里的土石就是我们常说的观音土,其实就是石头,人们饿疯了,吃观音土,可是早上吃了,下午就死了,可是人们即便知道吃了就得死,可没几天,观音土都被吃光了。
崇祯二年,李自成参加起义造反,为什么?因为人们连土都吃完了,强壮的男子不得不四处流窜造反起义,可是老弱病残们只能等着吃人,往往都是通过“易子相食”的方式,交换吃对方的孩子。而且还有丈夫吃妻子,父母吃孩子,饥民吃路人等“吃人”的情况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李自成他们不得不反了,在乱世中,他们没有办法,除了造反,就是死,并且死后被人吃掉,但是造反还有一线生机,死了就什么都不剩了,尸首都不会剩下,所以李自成反了。
臣乡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山间蓬草而食。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诸树惟榆树差善,杂他树皮以为食,亦可稍缓其死。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其石名青叶,味腥而腻,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始相聚为盗……间有获者亦恬不知畏,且曰:死于饥与死于盗等耳!与其坐而饥死,何若为盗而死,犹得为饱鬼也。
这个古代的奏折囊括了我刚才说的一切,可是即便是这种惨状,
有司悚于功令之严,不得不严为催科。
官员们还在催科纳税,李自成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造反的,而且他的造反如同星星之火,一呼百应,瞬间燎原,最终大明王朝亡于这些饥民手中。
李自成的造反不是忠于某个信仰什么的,他忠于的是自己肠胃,就这么简单。
首先更证一下李自成是流寇,不是流贼。
而且李自成最早还是明朝的驿卒,边兵。是在一次官兵的集体哗变中,加入到流寇队伍中去的。
究其造反原因,通俗的说就是***,民不得不反。
当然造成这一结局的根本原因是明朝后期灾祸频发,土地兼并严重。由此大批农民流离失所,缺吃少穿。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生活无望的流民开始起来陆续造反。
***不堪的明王朝面对这一情景,应对失据,内耗不至,进一步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的升级,从而使社会经济崩溃。
百姓连饭都吃不上,人都要饿死了,你说能不造反吗?
而反观统治者,依然是醉生梦死,夜夜笙歌。如被封为福王的朱常洵,最大的的爱好就是饮酒狎妓。当封国内的百姓断粮断炊,发生人相食惨剧的时候,手下人劝他开仓放粮,救济灾民,死胖子依然是无动于衷。
农民军都要打到洛阳城下了,才忍痛割爱拿出了一小部分钱财来犒赏守城的兵丁。这样的货色,外加一帮乌合之众,能守的住城吗。
而再看李自成进入河北,既将围攻北京之时。崇祯帝急忙召集王公大臣,让他们带头献金救国,以此来带动京城里的勋贵富贾起来捐款。可任凭崇祯帝好话说尽,每人只捐出了一点点。
而等到李自成攻入北京,在棍棒,夹板的召呼下,短时间内便交出了几千万两。而皇宫被占领以后,内库打开,里面堆满了黄的金子,白的银子。
我是吾盂,我来回答。
李自成带兵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明朝灭亡。
那么李自成为什么要造反?
李自成参加起义军之前,在一个驿站里做小兵。吃明朝的俸禄,勉强可以养家糊口。崇祯皇帝继位后,为了自己享乐,将李自成上班的地方给取缔了,就这样,李自成失去了自己的工作,没钱领了。妻儿老小都没有饭吃,自己也找不到挣钱的路子。
明朝晚期,政治昏庸,上有地主老财剥削,下头田地里庄稼又颗粒无收,自己还丢了差事,干脆一不做二不休,造反吧,指不定还能有条活路。
于是后来起义军中就出现了这个响当当的闯王。
其实作为一个老百姓,能活着,有饭吃,有义穿,谁会想到一天吃饱了撑得去造反。
历朝历代的起义不都是因为老百姓活不下去了,被逼的吗?
以上是个人观点,欢迎指正。
这要从明朝末年的社会情况说起了。明朝末年,君王昏庸无能,官僚制度***,民怨四起。农民起义的爆发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下面再讲一个李自成为何会起义。李自成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但是明朝末年经常发生大面积、长久性的灾荒。对于这种情况,***不但不拨款赈灾,反而时刻惦记着如何从农民手中收取赋税。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后来,李自成在经历父母双亡和官兵的拷打之后,深感世道黑暗,因此才走上了起义之路。
闯王李自成建立的朝代是什么,如果能统治下去还会有清朝吗?
闯王李自成建立的朝代是大顺朝,经过多年的征战,李自成始终有一批忠实跟随者。自击败孙传庭的秦军后,李自成已经基本上控制了陕西全省,拥兵数十万,宋献策等知识分子纷纷投靠。到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国,国号大顺,年号永昌。李自成也改名自晟,改西安为西京。牛金星任丞相,设六***官员,分全国为十二个州,每州设节度使。同时开始开科取士,招揽人才,一个初居模样的地方割据***已经诞生了。
接着,大顺***的发展太顺了,简直如梦幻一般,李自成出兵北伐,没遇多大措施这就意外,到1644年3月就攻下了北京,崇祯皇帝也上吊***了,这离李自成大顺***建立还不足半年。想当初,朱元璋起义抗元,夺取南京后,先是吴公,而后吴王,最后成为明朝开国皇帝,有很长的时间过渡,也有较长的时间提高治理能力。
李自成确实想成为一个好皇帝,但手下各个将领(与其说是手下,不如说是合伙人),却想着发财。他们不反对李自成成为一个好皇帝的目标,但也不让李自成约束他们劫掠百姓,向明朝官员追饷。也确实没有办法,如果不这样做,几十万大军吃啥喝啥。很显然,李自成膨胀的太快了,组织管理后勤制度等都还没有健全。
其实任何一个新崛起的朝代,草创阶段都不规范,都伴随着血腥和掠夺,包括内部无序的竞争和危机。满清也掠夺,也***,内部也矛盾重重,大明也是这样。关键是看谁能坚持到最后了,剩者为王。并不一定是自己做的好,主要看对手啥时间倒下来,看谁最烂。如果历史给大顺***一段相对稳定的时间,这些问题也许就解决了。如果大顺不急于北伐,在陕西多历练历练,提高管理水平,说不定接盘大明时也不会那么混乱。
但即便大顺在北方稳定下来,在东北面临满清,在西北面临蒙古,在南方又面临南明、大西***,在这种强敌环伺的局面下,新生的大顺***很有可能在各方的联合绞杀下覆灭的,很难笑到最后。因为综合下来,另外几方都有先对成熟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而李自成还要重新磨合。
首先李自成起家,依靠陕西籍将领拼死相随,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刘宗敏、田见秀、刘芳亮、袁宗第、李过这五个人,他们在大顺***成立之后,都被封为权将军和侯爵,刘宗敏成为众臣之首。
等到李自成兵到河南,陆续有一些地主文人前来投奔,包括乌有先生李岩等,文臣中,以牛金星、宋献策、顾君恩为主。大顺的鼎盛之际,拥有军队50万人,权将军、制将军、果毅将军以上数十人,乃至百人。可是,我们发现这些人中,缺乏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那样的名将,更不要说韩信、李靖一流的人物。
我认为,大顺***之所以失败,政策的失败是第一位的,这其中用人政策又主要的。李自成和朱元璋都出自草莽,读书不多。他们分别在战争中,逐渐增加了阅历。
相比而言,在招揽人才上,朱元璋更胜一筹,从朱元璋延揽刘基、宋濂、朱升等人,就能看出朱元璋的高明之处。而且,朱洪武善于培养大将,徐达等人从发现到重用,并非偶然,在这一点上,李自成显然逊色得多。
刘宗敏号称是第二号人物,在进入北京后,追赃主要是刘宗敏在负责,现在看来,这个政策本来就带有一定的偏激,如果等到***稳固时再使用,或许负面的东西会有所降低。在人心思定的背景之下,刘宗敏有所扩大化,自然是见识的问题。以后,有人劝说刘宗敏不要因而激起民变。刘宗敏居然说,不怕民变,只怕军变。俨然是枪杆子决定一切的口吻。
古往今来,任何一位成功的政治家,身边都聚集着很多优秀的人才,像房玄龄、杜如晦之于李世民,徐达、刘基之于朱洪武,韩信、萧何、张良之于刘邦等。我们感到惋惜的是,在李自成身边就没有看到。从这一点上说,他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李自成明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李自成明朝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