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弃笔从戎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弃笔从戎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弃笔从戎的故事?
弃笔从戎,也即“投笔从戎”,指文人弃文从军参战。此典故以及“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典故,皆出自东汉,故事主人公为一代豪杰班超。
班超的父亲为班彪,兄长为班固,父兄都是东汉的文豪、史学家,合著了《汉书》。出身于这样的文化世家,班超自幼聪慧,博览群书。
汉明帝初年的公元62年,班超被朝廷召为校书郎。
公元73年,大将军窦固出击匈奴,班超自告奋勇,投笔从戎,随军出征,为代理司马。作战奋勇,屡立战功。窦固见班超智勇双全,派他出使西域,联络西域各国抗击匈奴。班超仅带36人踏上险途。
第一站到鄯善国,恰遇匈奴使团,鄯善王藐视汉使。狭路相逢勇者胜,先下手为强,班超带36名随从,夜风中火烧匈奴大营,杀死全部130多人。本来首鼠两端的鄯善王,见状大惊,不得不归附汉朝。
班超一行再向前行,又虎口拔牙,降服于阗和龟兹等国,打开了局面,举国惊其才!
班超出使西域多次,帮西域各国摆脱匈奴的奴役,西域50多国,陆续全部归汉。
班超投笔从戎,从40岁出征,到71岁回洛阳,被封为平远侯,在西域的31年里,展现了杰出的军事和外交才能。他恢复了汉武帝时代,张骞开拓的丝绸之路盛大局面。以夷制夷的军事策略,班超取胜远方,成就光耀秋千,激励后世!
成语弃笔从戎最开始说的是?
“弃笔从戎”最开始说的是班超这位古人的事迹。“弃笔从戎”意思是扔掉笔去参军,指的是文人从军。
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收服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的回归做出了巨大贡献。
“弃笔从戎”是什么意思?
意思:文人弃文就武。作谓语、定语。
成语出处:南朝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王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
白话译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他为人很有志向,不拘小节,但品德很好,在家中每每从事辛勤劳苦的粗活,一点不感到难为情。班超很有口才,广泛阅览了许多书籍。
汉明帝永平五年,班超的哥哥班固受朝廷征召前往担任校书郎,他便和母亲一起随从哥哥来到洛阳。因为家中贫寒,他常常受官府所雇以抄书来谋生糊口,天长日久,非常辛苦。
他曾经停止工作,将笔扔置一旁叹息道:“身为大丈夫,虽没有什么突出的计谋才略,总应该学学在国外建功立业的傅介子和张骞,以封侯晋爵,怎么能够老是干这笔墨营生呢?”周围的同事们听了这话都笑他。班超便说道:“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怀呢?”
今年的暑***对于海口舞蹈专业学生李周昊、李周易、李周昕三兄弟来说意义非凡。作为三胞胎,他们不仅容貌相似,而且从小就一起练习舞蹈,并一起考入海口经济学院舞蹈专业。今年7月底,他们又一同做出了一个报名参军、报效 祖国的决定。目前,他们正在家中等待最终的结果,如果能通过此次征兵体检和审核,不久的将来,他们将一起穿上军装,从象牙塔迈入绿色军营。
三兄弟在台下想起了他们在琼海嘉积中学时,曾一起表演过军营题材的舞蹈《红蓝军》,他们心中也暗自迸发出一个想法,如果自己能穿上绿色军装,成为光荣的士 兵那该有多好。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演出结束后,征兵办的工作人员通过校方老师找到了他们,希望拥有文艺特长的三兄弟能够参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弃笔从戎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弃笔从戎的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