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明朝摘抄素材人物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历史明朝摘抄素材人物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一尺多长?
明朝一尺有多长,古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泛指十九世纪中叶以前的时代。
尺,一种古代计量常用度制单位,其代表的长度,不断地被改动,以适应不同时期的需求
常见的单位有尺,寸。(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内含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
后来出现了寸以下的长度单位,它们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后又叫“丝”,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
中国古代度量长度的尺。最早见于商代。传世商尺约合今16~17厘米。东周尺以相传1931年河南洛阳金村古墓出土的铜尺与“商鞅量尺”互为佐证,可知一尺长约23厘米左右。西汉尺今出土有 8支,实测其长度均在23~23.6厘米之间,平均每尺长23.2厘米。
明朝(公元1368-1644年),
营造尺,一尺合今32cm;
量地尺,一尺合今32.6cm;
裁衣尺,一尺合今34cm: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明代的尺度迄今所见明代尺仅五支,其中以嘉靖牙尺为最精,尺长32厘米,其它各尺,尺度长短不一,文献记载多以明钞与尺相校正,各家说法皆相近似,其中以明世子朱载堉《律吕精义》为最确当,今摘录如下:a钞尺(即裁衣尺),与当钞纸外边齐。b曲尺(即营造尺),与宝钞墨边外齐。c宝源局铜尺(即量地尺),比宝钞墨边长,比宝钞纸边短,当衣尺之九寸六分。今测得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完整之明宝钞三十九张,误差甚微,墨边平均长31。904厘米,纸边平均长34。015厘米,推算量地尺长32。6544厘米。故可知明朝三种尺各长(小数点后两位数皆四舍五入):
营造尺:32厘米
量地尺:32。7厘米
裁衣尺:34厘米
明末清初大儒什么所撰?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由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所撰。
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天下郡国利病书》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所撰,是一本历史地理著作,重点讲述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的内容以及明朝时期中国各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全书先叙舆地山川总论,接着论述南北直隶、十三布政使司。《天下郡国利病书》除了记载舆地沿革外,所载赋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资料相当丰富,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由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所撰。
《天下郡国利病书》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作者十分重视研究各地兵要地理,深感兵防之重要,所以书中对全国各地的形势、险要、卫所、城堡、关寨、岛礁、烽堠、民兵、巡司、马政、草场、兵力配备、粮草供应、屯田以及有关农民起义和其他社会***等方面资料,无不详细摘录。所以***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此书为"政治地理学"。
顾炎武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70岁。初名绛,字忠清,入清后为表示不与清朝合作,便改名为炎武,易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他自幼继承家学,15岁时就加入"复社",与宦官弊政作斗争,清兵南下后,他又参加了昆山嘉定人民的反清武装斗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明朝摘抄素材人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明朝摘抄素材人物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