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 姚广孝,明朝历史 姚广孝简介

kodinid 42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广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 姚广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姚广孝有后人吗?
  2. 永乐大典是赞美哪个地方的?
  3. 请教意思: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明)姚广孝《淮安览古》?
  4. 明代历史上三教皆通的姚广孝为何会被世人称为“黑袍妖僧”?

姚广孝有后人吗?

姚广孝没有后人。他14岁就当和尚了,出家人哪来的后代。

姚广效是一个出家人,本应该看破红尘,慈悲为怀,却嗜杀成性,插手红尘中事;他是一个政治家,在出将拜相之际,却身披袈裟,淡泊名利;他是如今北京城布局的规划者,是《永乐大典》的编撰官;他是道衍和尚,也是“黑衣宰相”;他是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个以文臣身份入主太庙的僧人。

明朝历史 姚广孝,明朝历史 姚广孝简介-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姚广孝是个僧人,没有娶妻,也没有后人。但他有家人,还收有一个养子,叫姚继。

姚广孝死后,朱棣派人把姚广孝的弟弟和侄子接来,给予丰厚的赏赐。但二人没有文化,生性愚钝,实在难以重用,只好又让他们回老家去。

仁宗继位之后,让姚广孝配享太庙,又想起当年陪自己读书的姚继,给他一个太常少卿的职位,正四品。但姚继很快死掉,时年四十二岁。

明朝历史 姚广孝,明朝历史 姚广孝简介-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永乐大典是赞美哪个地方的?

江苏淮安

《永乐大典》是赞美江苏淮安。 《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初名《文献大成》,后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 “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这是明朝《永乐大典》编纂者之一。

请教意思: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明)姚广孝《淮安览古》?

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这是明朝《永乐大典》主纂姚广孝曾为楚州留下的赞美诗句。(楚州,地处苏北平原腹地,京杭大运河和古淮河交汇处。楚州即原淮安市,2001年2月行政区划调整,原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原县级淮安市更名为楚州区。古籍、传说中的淮安即指现在的楚州区)这座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青莲岗文化遗址考古证明)的古城历史悠久、文化繁荣、人才辈出、物产丰盛,实在可谓名副其实的“人杰地灵”。

明朝历史 姚广孝,明朝历史 姚广孝简介-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代历史上三教皆通的姚广孝为何会被世人称为“黑袍妖僧”?

大家好,弹指千年为您解答!将一个无发、无妻、无财、真正参悟透三教法理,随心所欲的智者,称之为妖僧笔者认为是不妥当的。


姚广孝,一位披着袈裟的政治家,谋略家。元统三年,姚广孝出生于长洲相城一个郎中的家里,因父亲是虔诚的佛教徒,从小姚广孝就送到寺庙里剃度出家。姚广孝常年云游四方广交名士,同时精通佛道儒诸家之学,48岁那年经过好友举荐,他见到了20多岁的燕王朱棣,而后成为朱棣荣登九五的最大功臣

世人之所以将他称之为妖僧,我想根本的原因在于世人看不透他。大多数人总是对自己未知的人和事物,充满恐惧和排斥。也许恰恰是因为这样的看不透和排斥使的姚广孝活出了最真实的自己。且看笔者慢慢道来:

姚广孝(公元1335-1418年),法名道衍,出家而未离世,穿僧袍却又崇尚道术,还能组织修编永乐大典,可以说是佛、儒、道三教皆通,一身黑袍而又计谋近“妖”,是历史上著名的“黑衣丞相”。

△剧照:姚广孝和朱棣

姚广孝的幼名叫做“天禧”,字斯道。他的祖籍在河南开封,祖上随宋室南渡到江南苏州一带,姚广孝的名字是明成祖登上皇位后赐给他的。

姚广孝的祖父与父亲都是乡村郎中,在他十四岁时,父亲劝他学医,结果被他一口拒绝,他的回答是他要读书、要干光宗耀祖的大事、当大官。他的父母全当他当时所说为玩笑,再加上姚家世代信佛,在他伯父的建议下,他的父母将他送到妙智庵,取法号为“道衍”,正式成为一名和尚。

姚广孝虽然是一名和尚,却拜道士奇人席应真为师,在他门下学习阴阳数术,涵盖了天文、兵法、卜算、权谋等多方面知识

他有一次游玩到嵩山寺,碰上了善于占卜之人的道家相士袁珙,袁珙说他长的是一对三角眼,看起来又降患病的老虎,性格残忍爱好杀戮,以后一定是元朝为忽必烈夺取皇位的谋士刘秉忠一样的人,结果一语成箴。

△剧照:姚广孝

姚广孝早年爱出游且交际广泛,与当时名士宋濂、杨基等人都有交往,宋濂等人均是当时的大儒。

他在晚年组织编篡《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等书。解缙一开始没领会到永乐帝编篡《永乐大典》的意思,后命姚广孝重修,并于永乐五年成书,《永乐大典》包含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等内容高达二万多卷。

元朝由蒙古人来统治中国,汉族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歧视与压迫。加上元统治者昏庸无道,使人民的困苦和黑暗雪上加霜。朱元璋在群雄割据的局面里,先赶走了统治中国九十多年的蒙古人,后平定了天下大乱,开创了宋太祖以来的首次全国大统一

两个和尚先后左右朝纲。

朱元璋生于元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从小父母双亡,起先是跟着姐姐一家生活,后来实在是混不下去了,迫于生计就剃了光头投入皇觉寺,一共吃了八年的斋饭,算起来也是位老资格的和尚了。当他投奔郭子兴时,应是二十五岁的事情。没想到的是一个和尚竟然是一国之君,主政了大明王朝的兴衰荣辱。

姚广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姚广孝本名叫姚天僖至于”广孝”这个名字是很多年以后朱棣赐给他的。姚广孝医道世家,家境优越殷实。这么好的家庭背景,他为什么要选择出家呢?

有两种情况,一。当时的大背景是元人统治的天下,其暴行不必细说,关键是科举制度限制汉人入仕。姚广孝虽然年龄不大,看问题有独到的目光,读书人的命脉被元人掐死了,感到前途无望,于是就出家到苏州妙智庵当了和尚。

二。元人对于藏传佛教特别信笃,僧人在那个时代很吃香,这还不是姚广孝所追求的关键所在,他是想借遁入空门之际,博览群书韬光养晦,以待厚积薄发。他相信自己总会有用武之地,将来一定会有出头之日。

姚广孝出家以后,先有儒家底子,后接触佛教理论和道家思想。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烂熟于胸,同时他还精心研究政治、兵法、阴阳五行学说,是继刘伯温之后,不可多得的全能型人才。

洪武年间,姚广孝以他夺人的才华,被选为明代高僧大宝。此时的朱元璋也早有耳闻,知道”姚天僖”是位高僧大德,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人物。朱元璋一是爱惜人才,二呢姚天僖又是出家人,他两的命运又如此的巧合,出家人都相信缘分,就应了那句话:”和尚不亲帽子亲”!

便下诏令封为通儒书僧,试拜礼部郎。可是姚广孝呢?不买朱元璋的账,***借有病推辞不应,朱元璋也没怪罪,心想和师弟可能是缘不具足吧,就放下这个事情。

据说著名相士袁珙一见姚广孝,就说他状若病虎、天性喜杀;又说姚广孝初见朱棣,就说要送这位王爷一顶白帽子戴,王上加白,自然就是个皇字;还说这个和尚为出征的朱棣拒守北京,以一城之地抗拒前来征讨的百万雄师。

“黑袍妖僧”的说法,不知所据为何?黑袍、黑衣是有来历,因为姚广孝是个和尚,身穿和尚的缁衣(黑色),妖僧的确不知所由。说起来,这个和尚就和他的主子朱棣一样充满争议,至少在儒家正统看来是不行正道的。

一、姚广孝出身于当时颇为低贱的医家,因此虽然胸怀大志,却直到五十多岁都不得志

别看朱元璋出身低贱,这位开国皇帝得意后就脱离了自己的阶级,大搞儒家那套天尊地卑的等级论,而且朱元璋尤且过之,听不得亚圣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的明言,说这老夫子若是活在自己手下就该斩首。据说,朱元璋晚年一次夜游,听到个民妇说他是老头子,发了狂,让人把这民妇给杀掉了。

这样一个人建立的明朝,姚广孝出身医家注定是三教九流、不登大雅之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胸怀大志、才能出众的姚广孝要去当和尚,在他人生的大半时间里,他都是郁郁寡欢、极不得志的。所谓相由心生,姚广孝“状若病虎”大概是这样来的。

可以说,姚广孝一心要扶助一个藩王当明朝的皇帝,实际上是对朱元璋所建立的明朝祖制、传统的挑战。

二、都说姚广孝智近诸葛、其智如妖,实际上姚广孝和诸葛亮绝不相同,诸葛一生谨慎、总行正道,而姚广孝极爱冒险、喜行斜路

史书记载的姚广孝的许多行为都是冒险之举,随时有掉脑袋的风险。譬如姚广孝初见朱棣就敢说送给这位王爷一顶白帽子戴,譬如说他敢劝说朱棣以一郡之地就起兵造反,再譬如说他被众人称道的沿途放弃攻城、奇袭南京的***。这任何一个件事儿,倘若稍微走漏风声,都可能让他和他的主子陷入万劫不复之地。翻翻诸葛孔明的传记,从未见孔明有这种冒险举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 姚广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 姚广孝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广孝 朱元璋 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