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三大机构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三大机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时掌管地方的机构是什么?
明朝沿用元制设行省。各省设承宣布政使司,是最高行政机构;设提刑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是最高司法机构;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为一省之军事总机构。类似于三权分立。上有巡抚,主管一省军政;巡抚之上还有总督。后两者都是中央下派官员。建议你读一下《明朝那些事儿》,里面有详细介绍。
内阁和殿阁分别是谁建立的?
建文年间,改大学士为学士,悉数罢免大学士,各设学士一人。此后改谨身殿为正心殿,设正心殿学士。明成祖朱棣虽有朱元璋一样独揽大权的雄才伟略,但一次又一次的御驾亲征让他不能真正意义上地总揽政事,于是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应运而生。明成祖即位后,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内阁制度至此建立。
设置殿阁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因案被诛,明太祖罢中书省,废除二千余年来的丞相制度,直接由皇帝亲统六部。他还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但由于工作份量实在过于庞大,洪武十五年不得不设殿阁大学士,为皇帝顾问。朱元璋废相,并不仅仅是因为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而是对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的不满。
内阁是明代特有的机构和制度。而且准确地说,是在明成祖时代建立的。在内阁供职的官员,叫殿阁大学士,也叫阁臣或中堂。后者本是宰相别称,因为宋代宰相的办公地点在中书省的政事堂。
实际上内阁的本义,是大内的殿阁,比如武英殿或者文渊阁。
朱元璋废除中书省以后,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便起用殿阁大学士作为顾问和助理。
不过大学士有职无权,而且往往是临时工。
因此,内阁充其量只是皇帝的秘书处。
成祖时代形成制度以后,大学士官阶也不高,一直都是正五品官员,远远不如正二品的六部尚书。
但到后来,内阁权力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以至于入阁有如拜相,阁老真如中堂,称为“阁下”更是恰如其分。
秦朝.隋唐.明朝.清朝的中枢权力机构各是什么?
秦朝皇帝之下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制;隋唐皇帝之下以丞相为首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皇帝之下以内阁首辅为首的六部监察制;清承明制。
扩展资料: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为三公。各代“九卿”不一。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但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仅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附会成古代九卿。宣帝、元帝时,九卿称谓出现于诏书中。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的主要内容有秦朝设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隋唐时设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的军机处等。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发展趋势:皇权在不断地加强,相权在不断地削弱以至于到了明代废除丞相制度。与此类似的知识点如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如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元代实行行省制等也是考试的重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三大机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三大机构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