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进入北京的历史,明朝进入北京的历史***

kodinid 34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进入北京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进入北京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北京作为明朝首都一共有多少年历史?
  2. 为什么明朝皇帝都不出京城?
  3. 明朝中央政府什么时候迁都北京?
  4. 历史上于谦是怎样保卫北京城的?

北京作为明朝首都一共有多少年历史?

1。战国燕国都城在今北京附近。

2。金朝时北京为中都。定都北京。

明朝进入北京的历史,明朝进入北京的历史事件-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元朝忽必烈也在北京定都叫大都。1368年改大都为北平府;

4。1403年明朝明成祖朱棣将他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也叫北京。

后来他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

明朝进入北京的历史,明朝进入北京的历史事件-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5。清朝顺治帝也把北京定为首都。

6。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把北平改为北京定都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明朝进入北京的历史,明朝进入北京的历史事件-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不同的城市都曾经成为过中国的首都。其中西安建都时间最久,长达900多年。

为什么明朝皇帝都不出京城?

因为北方适合皇帝居住。出京城皇帝有违太祖成祖遗训。且水土不服。正史正德帝不一定游过江南。也可能去的是黄河以南的河南府建造仿江南的气温与城池园林。南明诸帝并不完全属于明正统命脉的延续。

明王朝1368~1644年京师陪都南京

明朝中央***什么时候迁都北京?

永乐年间迁都的,南京一直被认为是龙气最好的首都,背靠紫金山,面向大海。但是北京才是最好的首都,在当时,北元刚刚被击败,可是继续存在威胁北方,迁都是军事需要,可是保卫祖国。第二,北京北面长城,山海关,南有大运河交通,东有天津卫作为缓冲,可以眺望大海,西靠黄土高原,比南京不差半分地理优势。第三,北京是朱棣的大本营,很多势力都在北京,南京旧臣多不服朱棣,迁都也是为了巩固统治。北京嘛,千年首都,不好怎么经历元明清?是不是?

历史上于谦是怎样保卫北京城的?

于谦对明朝有再造社稷之功,可谓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没有于谦的话可能后来的明朝就如南宋一般只有半壁江山。北方中原被蛮夷所割据,然后明朝再到慢慢消亡。于谦功劳不仅仅是一两句能够解释的,从长远的意义来看,于谦这个人真的太了不起啦,明朝有于谦何等有幸。

我曾经看到过一段话,感触非常的深:

其实于谦并不需要皇帝的所谓嘉许,因为这些所谓的天子似乎并没有评价于谦的资格。明英宗之前有过无数的皇帝,在他之后还会有很多,而于谦是独一无二的。

500多年前北京城头上,于少保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城墙下数万将士在不可能再打开的城门前为国背水一战,与也先的鞑靼大军恶斗连连。

先来看一下于少保的军事部署:自即日起,奉命征调如下部队赴京守卫:1、备操军。包括两京备操军、河南备操军;2、备倭军。包括南京备倭军、山东备倭军;3、运粮军。包括江北所有运粮军;4、宁阳侯陈懋所部浙军。各军接到命令后,立刻出发,并按时赶到京城布防,如有违抗,军令必斩!以上部队共计十余万人。虽说是二线部队,但是北京城异常坚固,明军军队数量又较也先占上风,且神机营火药也是也先所没有的,所以从军事角度而言,明军有把握打好这一仗。

于谦经过慎重思考和讨论,下发命令让所有受召军队进发时应由通州入京,士卒各自取粮,并运送至京城,也就是说通州的数百万仓米将由十余万士兵运送入京,解决了后勤问题。皇帝被俘,国家的主宰没有了,为了定江山稳民心,立了景泰帝。而且还有个当时一位勇将石亨!

在打之前,于谦也很怕。他没打过仗,没指挥过这么多人,没有杀过人,更没有将整个江山背起来过。但是,殉国忘身,舍生取义。宁正而毙,不苟而全!国家兴亡,必须有人担当!

于谦没有退缩,平身最敬于少保!大家再来回顾一下于谦的千古名作,也是他自己一生的写照!

石灰吟

  千锤百炼出深山,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南犯,土木一役,英宗被俘,举朝震惊。于谦临危受命,亲自指挥数十万军民进行了垂范青史的北京保卫战,使明朝避免重蹈北宋覆辙。

当时,土木新败,皇帝被俘,六师尽丧,人心惶惶,而也先乘得胜之余威,正心高气盛,要进兵京师。***皆知劣势在我,其时,京城九门昼闭,市民惊恐,许多大官富户为保全身家性命,纷纷南逃。此时,徐又在朝堂上公开主张逃跑,一时之间,群臣缄口。“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关键时刻,于谦厉言道:“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于谦的正确意见,得到礼部尚书胡濴、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的支持。在于谦、胡、王直、陈循等朝臣坚决主战的激励下,朱祁钰和皇太后才下抗战的决心,并把战守的重任托付给于谦。

于谦在受命的第二天,立即奏请调南北两京及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州粮入京师,于是京师人心渐趋稳定。从十八日受命,到十月初瓦剌大举进犯的一个多月时间内,于谦日夜尽心竭虑,从各方面整顿内政,惩治王振余党,以慰人心;整饬军备,识拔文武官员,加强关隘防守,把官员军民惊慌混乱的局面改变成同仇敌忾、共赴危难的激昂形势。后经过京师九门激战,终于大败瓦剌于北京城下,使明朝转危为安。

正统十四年十月,瓦剌也先乘战胜之余威,以送驾还朝为名,挟英宗一路破关而入,重兵直压北京。明廷接战报后,京师立即***。景帝命于谦提督各营军马,将士皆受节制。武清伯、总兵官石亨提议“敛兵坚壁老之。”于谦坚决反对,说:“奈何示弱,使敌益轻我。”即分遣诸将率师22万,列阵九门外:“总兵官、武清伯石亨阵于德胜门,都督陶瑾阵于安定门,广宁伯刘安阵于东直门,武进伯朱瑛阵于朝阳门,都督刘聚阵于西直门,副总兵顾兴祖阵于阜城门,都指挥李端阵于正阳门,都督刘得新阵于崇文门,都指挥汤节阵于宣武门。”于谦把部事托付给侍郎吴宁,然后将城门全部关闭,以示背城死战的决心,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于谦亲自披挂甲胄,站在队伍前列,泣以忠义激谕三军,***感奋,勇气百倍,准备迎击瓦剌军。

十月十一日,也先挟英宗直抵北京城下。他原来估计明军不堪一击,北京旦夕可下;及见明军严阵以待,锐意受挫。十三日,明军同瓦剌在得胜门外展开激战。史载:“尚书于谦败虏于德胜门外。初虏以数骑来窥德胜门。谦等伏兵于两旁空房,先遣数骑迎战,诈败。虏众万余来追。伏兵起,以神炮、火器击之。虏遂却。”于谦事先在路边空舍内设下伏兵,再派少量骑兵诱敌深入。数万瓦剌骑兵呼啸追来,范广的神机营火炮火铳齐发,同时,伏兵骤起,前后夹击,大败瓦剌军。也先弟弟孛罗、平章卯那孩中炮而亡,瓦剌兵死伤惨重。接着,也先又在西直门和彰义门吃了败仗。5天激战,皆被击败,也先感到沮丧,瓦剌军士气低下。明军自接战以来,屡获胜利,士气旺盛。也先又听到明朝“勤王”援军将到,恐断其归路,于十五日夜拔营北遁。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进入北京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进入北京的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于谦 北京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