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书法发展历史背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书法发展历史背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书法简史基本知识梳理?
中国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具有很深的玄妙。 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诸体基本定型,书法时刻散发着古老艺术的魅力。为一代又一代人们所喜爱。书法,是在洁白的纸上,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迹相,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
明代书法“吴门三家”指的是谁?他们各自擅长什么书体?
祝允明、文徵明、王宠 祝允明长于楷书、草书;文徵明擅长行书和小楷;王宠善小楷,行草尤为精妙。 明代在苏州出现了吴门派书法。 他们的代表人物是祝允明、文徵明、王宠。合称“吴门三家”。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世称“祝京兆”,长洲(今江苏吴县)人,自幼聪慧过人。弘治五年(1429)中举,后久试不第。正德九年(1514),授为广东兴宁县知县,嘉靖元年(1522),转任为应天(今南京)府通判,不久称病还乡。祝允明擅诗文,尤工书法,名动海内,与唐寅意气相投,遭际与共。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与文徵明、王宠同为明中期书家之代表。楷书早年精谨,师法赵孟頫,褚遂良,并从欧,虞而直追“二王”。草书师法李邕,黄庭坚,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变化,风骨烂熳。 文徵明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十一月六日(1470年11月28日),家世武弁,自祖父起始以文显,父文林于成化八年(1472年)与吴宽、杨一清、司马垔、桑悦等同榜进士,成为家族中首位进士,成化十年(1474年)任永嘉知县自幼习经籍诗文,喜爱书画,文师吴宽,书法学李应祯,绘画宗沈周。文徵明书法初师李应祯,后广泛学习前代名迹,篆、隶、楷、行、草各有造诣。尤擅长行书和小楷,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风貌。小楷笔划婉转,节奏缓和,与他的绘画风格谐和,有“明朝第一”之称。 王宠(1494年--1533年),中国明代书法家。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为邑诸生,贡入太学。王宠博学多才,工篆刻,善山水、花鸟,他的诗文在当时声誉很高,而尤以书名噪一时,书善小楷,行草尤为精妙。为明代中叶著名的书法家。著有《雅宜山人集》,传世书迹有《诗册》、《杂诗卷》、《千字文》、《古诗十九首》、《李白古风诗卷》等。
明朝书法的发展都有哪些代表人物?
明朝书法书法的发展有哪些代表人物?
董其昌,文徵明,祝允明,唐寅,王宠,宋克张瑞图。
董其昌,香光居士,《明史·文苑》“其昌始学米为宗,后自成一家”画山水学黄公望,后宗董源。书法工行楷,崇晋韵。
文徵明,少拙于书,刻意临学,从宋元开始,:开悟笔意,遂悉弃去,专攻晋唐,他的书真、行、隶、篆四体皆工,善小楷,温润精纯。
其行楷行草,深得智永笔法。大榜书仿黄庭坚,隶书学钟繇,
行书圆劲古淡,法韵两胜。
祝允明,字希哲,号枝山,九岁能文章,有奇气,人因目为狂,其书如绵裹铁,如印印泥,学二王真行体,怀素狂草,尤臻其妙。
有明朝第一之称,草法奔放,也能画,留世作品少。
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赋性疏朗,任逸不羁,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善书善画,明代佳才子,书画,无不臻妙,治圃舍,日饮其中,学务穷研尽造化。于应世文学诗歌,其书学赵孟頫。字飞扬具有自己性格。味浓洒脱,其画,妙品。
王宠,行楷得晋法,正书初学虞世南,行书法王献之,晚年稍稍出己意。以拙取巧,合而成雅,结法小疏,天骨烂然,姿态横出,
张瑞图,号二水,善山水宗黄公望,苍劲有骨,工书,奇逸,于钟王之外,另僻蹊径。为晚明四大家之一。
宋克,字仲温,素工草隶,深得钟王之法,笔精墨妙,风度翩翩,并工写竹,书学《急就章》,故写竹能妙。国朝真行书,杨慎云:当以克书鹏缚九万,须仗扶摇。
明朝基本面貌是帖学为主,崇晋唐之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书法发展历史背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书法发展历史背景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