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读书人名称,明朝历史读书人名称大全

kodinid 22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读书人名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读书人名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宋应星是明末有名的读书人,他曾编纂过一本流传千古的书,这本书是什么?
  2. 明朝的读书人为何都喜爱习武?

宋应星是明末有名的读书人,他曾编纂过一本流传千古的书,这本书是什么?

这本书是《天工开物》!

宋应星,出身书香世家,曾祖父做过兵部,吏部尚书。宋应星自幼聪明过人,兴趣广泛,对哲学,地理,数学,技艺等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

明朝历史读书人名称,明朝历史读书人名称大全-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宋应星中了举人后,十年来一直没有考取进士,于是宋应星断了科举念头,转而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宋应星从哲学,政治,天文,音律到科学技术,都有著作出版。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科技巨著《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共3卷18篇,上卷6篇与农业有关,包括栽培,养蚕等,中卷7篇主要为手工业技术类,包括纺织,染色,颜料,粮食加工,制糖,酿酒榨油等,下卷5篇为工业有关类,包括烧瓷,造纸,***矿,冶铸等。

明朝历史读书人名称,明朝历史读书人名称大全-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天工开物》记载当时中国,甚至在世界都是先进的技艺,比如炼锌,灌钢,失蜡铸造等。

全书除了文字叙述外,还有100多幅插图,生动直观展示了有关农业,工业生产过程。

《天工开物》后来传到日本,继而传到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

明朝历史读书人名称,明朝历史读书人名称大全-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朝的读书人为何都喜爱习武

从历朝历代的来看,都有文人习武的例子,像宋朝辛弃疾不但习武,而且武艺高超,李白也习武,历史上文人习武比比皆是,并非明朝一朝。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华文化本身内在里是尚武的,就算是重文轻武的宋朝,在武力值方面也不弱。像唐代左右丞相,官名分别为左右仆射,这也是古代主射者掌事的意思,后来逐渐变为诸官主管,所以古代重武的思想从某一方面一直延续在华夏文明中。明朝立国,也是明太祖起于草莽,靠的也是武力统一天下,明朝读书人习武既与文化传统有关,更是与明代的政治军事制度有关:

第一,明朝开国,明太祖开始着手恢复唐宋,复兴华夏文化,而在传统文化中,讲究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除了读书,文人也会与古人一样习武

第二,明朝立国后吸取唐末,藩镇权力过重,尾大不掉的教训,又总结宋朝重文轻武,无法抵御外敌的教训,在各地设卫所,并将统兵权和调兵权分开,兵部和武将分掌调兵权和统兵权,而兵部侍郎等官员多是科举出身,以致文人在读书时也会习武。

第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火器等热武器的进步,在战争中战略战术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与古代直接肉搏的战争方式发生转变,明朝在调兵时,往往会任命文官为督师,如此,导致读书人更爱习武,有战功的文官更受朝廷重用。

纵观整个华夏历史,历代都有尚武的风气,即便是读书人,腰上也会佩剑作为装饰。这种风气逐渐演变,加上明朝特殊政治军事环境,导致明朝读书人习武的比例也比较多。


确实有许多的明朝读书人喜爱习武,或者喜爱武事,尤其是在明末,比如大家都熟悉的熊廷弼是湖北江夏人,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身高七尺,身材壮大,“有胆知兵,善左右射”。

有文献说,熊廷弼曾经在湖广的武举考试当中得到过第一名,是一位正宗的武举人。后来他才弃武从文,又考中了进士。所以他称得上名副其实的文武全才。

另一位袁崇焕是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为人慷慨而有胆略,“好谈兵。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厄塞情形,以边才自许”,换成今天的话来说,袁崇焕就是一个军迷。

第三位是卢象升,天启二年的进士,长得白皙而清瘦,骨骼奇特,力量奇大。卢象升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诗书上,平时一有闲暇就练习射术,五十步外百发百中。

崇祯十一年底,卢象升督师入援北京,在巨鹿被八旗军包围,卢象升炮尽矢穷,“亲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而死。

可以说,明朝的这些读书人都喜欢武事,其原因大概有这样一些。

第一,老朱家的血脉里有着很浓的尚武精神。

朱元璋白手起家,以武力在群豪当中胜出,夺得天下。他的儿子朱棣也是依靠武力,硬生生抢下了皇位。后代朱家子孙以他们的勇武而骄傲,要学习他们的英武。朱棣的孙子明宣宗还学得有一些模样,曾孙子明英宗硬着头皮还要继续学,结果画虎不成,搞出一次土木堡惨败,自己沦为阶下囚。他的儿孙消停了两代,到了明武宗时又开始要做英雄,自封总督,到处耀武扬威,直到把自己作死。

可以说,老朱家的血脉里是有很浓的尚武精神的,不但影响了子孙,也影响了许多大臣的人生志向。

明朝的对外战争非常多,明朝土地辽阔,跟它直接或者间接接壤的政权非常多,这就造成了明朝的边疆地区非常不稳定,比如说北方的辽阔草原上是明朝的老对手蒙古军队公元1381年朱元璋把他们赶回了蒙古草原以后他们一直没有放弃反扑回去,所以不断地入侵明朝的北部边界。而在明朝的东南沿海地区也有着非常多的敌人骚扰,这些敌人就是来自于东瀛的倭寇,他们骚扰明朝的财税之地,影响了明朝的正常财税收入,而东北地区还盘踞着的女真对于明朝威胁也非常大,所以文人习武是他们看到当前的形势是需要习武的,只有习武才能得到国家重用。

不仅是这样,也是因为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在明朝朱元璋以后就变得僵化了,士人们禁锢在八股文的空间之中不能迈出,所以让一部分向往自由的读书人都非常乏味,也让一部分不精通于八股文的士人非常懊恼,于是他们便换了

古代的读书人有着非常崇高的理想,只要是从事于文字工作的读书人们都想要把自己一生的热血全部放在协助皇帝处理政事之上,这是每个王朝的读书人都想要达到的一个目的和高度。然而,明朝的读书人却跟其他朝代的读书人有所不同,他们不仅仅能够在纸上挥毫激昂文字,而且还能在战场上指点江山,可见明朝的读书人都是一个个的多面手。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图片

[_a***_],又名王守仁,他开创了阳明心学,在讨论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上做出来了自己的一番贡献。王守仁是一个进士,他在地方上当官多年,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后来因为刘瑾专权,所以王阳明只能在一个小驿站里面工作。刘瑾倒台以后没多久,江西出现了宁王叛乱,王阳明一举将其粉碎,所以开始在明王朝里面崭露头角,成为了一个响当当的人物。王阳明从小不仅尚文而且尚武,他自己的墓志铭上记载自己喜欢骑射是在自己喜欢文学之前的事,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份喜欢才让他坚持在武学之路上越走越远,从而支持他未来在疆场上指挥士兵战斗。

当然,明朝文人之中尚武的不仅仅是王阳明,他只是其中一个代表罢了,这里再说一个人那就是明武宗。明武宗崇尚武力到了什么程度?一个皇帝宁愿自己降低自己的身份去做一个大将军,他还给自己起了一个新名字叫做朱涛,便于指挥军队作战的需要。事实上明武宗确实带领着军队跟蒙古军队作战,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反观其他王朝的文人,很多文人都是手无缚鸡之力,他们只能够出出主意,上战场打仗那可是真的为难人家了,但是为什么明朝的文人就能够一手拿着笔杆子,一手拿着枪杆子呢?

首先,明朝的对外战争非常多,明朝土地辽阔,跟它直接或者间接接壤的***非常多,这就造成了明朝的边疆地区非常不稳定,比如说北方的辽阔草原上是明朝的老对手蒙古军队,公元1381年朱元璋把他们赶回了蒙古草原以后他们一直没有放弃反扑回去,所以不断地入侵明朝的北部边界。而在明朝的东南沿海地区也有着非常多的敌人骚扰,这些敌人就是来自于东瀛的倭寇,他们骚扰明朝的财税之地,影响了明朝的正常财税收入,而东北地区还盘踞着的女真对于明朝威胁也非常大,所以文人习武是他们看到当前的形势是需要习武的,只有习武才能得到国家重用。

不仅是这样,也是因为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在明朝朱元璋以后就变得僵化了,士人们禁锢在八股文的空间之中不能迈出,所以让一部分向往自由的读书人都非常乏味,也让一部分不精通于八股文的士人非常懊恼,于是他们便换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读书人名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读书人名称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明朝 读书人 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