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土木堡之后的历史,明朝土木堡之后的历史***

kodinid 3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土木堡之后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土木堡之后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如何恢复的?
  2. 明朝土木堡之变发生的原因及影响有哪些?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如何恢复的?

土木堡事件后来发生三件大事:

一是明朝换了一个皇帝,原来的明英宗被俘虏后,以于谦为首的大臣拥立英宗的弟弟朱祈钰来收拢民心和提升朝廷凝聚力,以对抗蒙古也先的入侵;

明朝土木堡之后的历史,明朝土木堡之后的历史事件-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二是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也先俘虏了明朝的皇帝后,也先信心爆棚,想一举攻破北京,然后大家都知道,他被于谦揍的很残;

三是十几年后英宗复辟,于谦被陷害致死。

明朝土木堡之变发生的原因影响有哪些?

土木堡之变对于明朝而言,是一次由胜转衰的一次重大变故,这一事变让明朝开国以来所积累的五代建设成果毁于一旦,影响深远。

明朝土木堡之后的历史,明朝土木堡之后的历史事件-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土木堡之变发生在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之前蒙古瓦剌部由于受到了明朝的扶持而统一了蒙古大部,在诸路势力中最为强大,每年都向明朝称臣进贡。瓦剌部虽向明朝称臣,但却并不真心臣服于明朝,到了明英宗时,太监王振掌权,对于瓦剌部的进贡的马匹进行折价,同时削减受赏赐人员的数量,引起了瓦剌部国师也先的不满,随后多路进犯明境,形势咄咄逼人。而英宗则在王振的鼓动下,亲自出征,结果指挥失误被围在土木堡兵败,英宗被俘,大臣50余人被杀,此举给明朝以重创。

朱元璋开创明朝建国以来,到明英宗时,已有太祖、太宗仁宗、宣宗等81年的历史,这期间内部虽有朱棣的靖难之役,但总体还算平稳,江山也趋于稳定。明英宗九岁即位,实则张太后把持大权,由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辅政,期间政治清明,国力鼎盛,欣欣向荣,但好景不长。少年天子由宦官王振教导左右,一面是名义上的皇帝,一面是掌握实权的老臣,这种最高权力的斗争被王振等宦官所利用。英宗为了摆脱太后及旧大臣的束缚,就利用王振等进行反击,在太后和三杨相继去逝后,王振再也没有了对手,一权独大,终成祸害。

英宗御驾亲征时22岁,年青气盛,正是权力欲望最强之时,瓦剌犯境,虽来势甚凶,但大明当时全国约有180万部队,何至于此。明朝当时国力强盛,远在瓦剌之上,之所以瓦剌犯境,无所谓是其野心膨胀的结果,一来可以从明***多要一些好处,另外一个则是刺探一下明 朝的虚实,其实并没有要夺取大明江山的想法。而朱祁镇则对瓦剌的实力也是心知肚明的,知道自己的实力远在其之上,击败瓦剌是手拿把稳的事,将二岁的儿子立为太子,国事则交给郕王朱祁钰监国,所以集结三大营的兵力20余万人,亲自出征。

明朝土木堡之后的历史,明朝土木堡之后的历史事件-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英宗执意亲征,除了王振等人的怂恿,还有英宗自己的深层次的考虑。作为帝王,长期以来大权旁落,不免心中失落。随着皇后和三杨的逝去,自己如何成为真正的帝国主宰,恐怕打赢战争是最好的机会。遇有战事,通过自己的御驾亲征,为自己立威、立功,经此一役可将军队大权抓到手中,又在全国人民及朝中大臣中树立了无上的荣耀,这恐怕才是真正亲征的原因,但有心无力,好心办了坏事,这恐怕是英宗始料不及的。

整个征战的过程中,英宗对王振信赖有加,言听计从,这让兵士们无所适从,疲劳异常,以致到后来于军心涣散,到大战之时溃不成军。导致英宗在土木堡被围被俘,王振被樊忠杀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野、史部尚书王佐等大臣战死。

土木堡之变改变的不仅仅是英宗的命运,其影响波及深远,对明朝后世的统治都发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先对俘虏了英宗不知如何是好?杀也不是,留也不是,由此可见,两军还远未到生死之地,而也先就是想讨点好处罢了。

其直接的影响是,权力的大洗牌。瓦剌要送英宗回朝,但此时的京城在于谦等人的主张下,已立了朱祁钰为皇帝,断然拒绝英宗返京,此情此景尴尬之极。于谦打赢了北京保卫战,这新老皇帝就成了烫手的山芋,怎么处理都很难办。再到后来,景泰帝软禁了返回京城的明英宗,而石亨、张辄,许彬、徐有贞以及原王振门下太监曹吉祥在景泰帝病重期间密谋拥立太上皇,最终明英宗第二次登上皇位,于谦等人被处死。这前后的动荡,让明朝稳定的局面瞬间没有了,一批朝臣重臣也都在事变中被杀,朝臣的权力分配成了空档,这让宦官乘势崛起,以至于后来大行其道,影响深远。

对于影响,除了八十余年建设的成果毁于一旦,朱棣留下来的明朝精锐部队灰飞烟灭,其后的皇帝政策方向都趋于保守和享乐,少有明君出现,皇帝宠幸和信赖宦官,史治趋于***,这让明朝一步步走向衰落

土木堡之变虽没有直接影响了明朝的基业,但深远的影响却成为明朝由盛转衰重要标志***件。

正统十三年,大宁都指挥佥事李暠,道遇祁州知州李玉不避道,杖之,其时都司之横如此。——《万历野获编》

这是《万历野获编》中记载的发生在正统十三年(1448年)的一件事,说的是大宁都指挥佥事李暠在路上碰到了对向而来的祁州知州李玉,由于李玉坚持不肯避让道路供李暠先行,结果导致李玉被李暠麾下的士卒当众杖打。

通过这件事,我们不难发现以文制武并没有贯穿明代始终,至少在正统十三年之前,明代的文武关系是武尊文卑。

大明建立后,通过对历朝历代兴衰成败的总结,并且为了保证朱家江山永固,朱元璋对帝国的权力架构为皇帝居于权力的顶层、藩王居于权力的第二层、武将和文官居于权力的第三层。

在这种权力架构中,藩王极为重要的一层,由于身负屏藩帝国和皇室、制衡武将和文官的重任,使得藩王的作用就是支撑皇帝居于权力的第一层、压制武将和文官居于权力的第三层的,所以,只有藩王的存在,才能确保朱元璋对帝国权力架构的稳定。

对于这种权力架构,皇帝、藩王自然都很满意,武将虽然于文官同样居于权力的第三层,但是由于可以立功封爵,所以武将对于这种权力架构也很满意。这样,对于这种权力架构不满意的就只剩下了既要面对武尊文卑、又要面对高高在上的皇帝和藩王的文官。

朱元璋在世时,文官始终没有找到机会打破这种权力架构,但是在朱标不明不白的病逝和朱元璋驾崩后,文官的机会来了。

在黄子澄、方孝孺等文官的忽悠下,朱元璋的后继之君朱允炆不仅不明白藩王是支撑皇帝、压制武将和文官的重要力量,反而认为藩王的存在对皇帝是一种威胁。所以,朱允炆登基后不久就迫不及待的开始了削藩。

其实,当朱允炆的削藩引发了朱棣靖难起兵后,文官并不关心朱允炆和朱棣谁胜谁负,因为无论朱允炆和朱棣谁胜谁负,朱元璋的权力架构都将被打破,而这也是朱棣攻入京师后大量文官便立即投靠朱棣的主要原因。

朱棣继位后,由于失去了藩王的压制,文官的权力伴随着内阁的设立、获得票拟之权、确立首辅制一步步增大,但是,文官的地位比之洪武时期却没有明显的改观。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有三:洪武时期明确对武将掌管军事、文官掌管政事做出了明确的划分;洪熙时期在文官权力一步步增大的情况下提高了武将的权力;宣德时期宦官开始被扶持以便取代藩王成为权力的第二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土木堡之后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土木堡之后的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明朝 英宗 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