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各皇帝历史背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各皇帝历史背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代文化发展的背景?
明朝时期,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出现平民化与世俗化趋势,文学艺术空前繁荣。
宋明理学也在明朝达到完善。 文学方面,比较有特色的,表现在诗文、小说、戏曲三方面。
明朝调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从多方面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包括类书、政书、丛书、文集、总集、字典、词典、书目等等。其中尤以类书和丛书为最,其规模宏大、编制精密,不仅在中国属于空前,即使是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
明朝时期对古代科学技术的大力总结主要是由私家学者来完成的,这又一次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封建王朝重人文轻科技的缺陷。
明朝末期耶稣会士竞相来华,给明清之际的中国带来了西方文化。
明朝军户制的历史背景?
军户制,明代初期的征兵制度。
军户制,明代初期的征兵制度。明初统治者为了保证国家兵役、徭役、田赋以及丁银收入的实现,把居民划分为4种:民户、军户、匠户、灶户。军户专门承担兵役,士兵享有月粮和布帛钱钞等赏赐。如果冒充民户,逃避兵役则称“逃军”,要受到法律制裁。军户制是在特定人户中实行的一种世袭的、有报酬的征兵制,它实质上是封建徭役的一种特殊形式。明代中叶以后,军户制遭到破坏,逐渐为募兵制取代。
军户制度历史背景是明朝初年国家财政难以支持与北元的战争,军户制度简单的来说就是让军队闲时务农,战时出征,这样既解决了镇守边关的问题,又不用国家掏钱来养活军队,军队屯田还能给国家上交粮赋,而军户的妻儿父母的聚居行为则会自然地形成城镇,能够真正的繁荣边境。
明清三大思想家产生的历史背景?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背景: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地区出现并得到缓慢发展,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在此形势下,涌现了一批进步思想家。
士大夫面对危机,寻求改革方案; 提倡以史为鉴,提倡研究与结合现实,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其中最突出的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有着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来隐居著书立说的类似经历。
于谦的历史背景?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 ,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
明代大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后巡抚河南、山西。
宣德五年(1430年)又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
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
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
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61]本名于谦别名于忠肃、于肃愍、于少保、于忠肃公所处时代明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浙江杭州府钱塘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各皇帝历史背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各皇帝历史背景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