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明朝时期的娴妃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历史明朝时期的娴妃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的皇贵妃和清朝的皇贵妃有什么区别?
在明清两朝,皇贵妃都是皇帝宠妃的最高称号,乃众妃之首。不过在明朝,皇贵妃并没有定制,只要是皇帝最宠爱的妃嫔都可能被册封为皇贵妃,多了几分随意;然而在清朝,皇贵妃位同副后,妃嫔想要在活着的时候做皇贵妃难比登天。
虽然两朝都有皇贵妃,但终究有些差异,相对于明朝,清朝的皇贵妃有这么两个特点:
- 第一,规制更加完善,不轻易设立;
- 第二,多用于“储备皇后”,以及追封等。
明宣宗宠爱贵妃孙氏却冷落元后胡氏,又无法废后,就在其贵妃衔前加一“皇”字,并让其享皇后才有的金册金宝,“皇贵妃”也由此诞生。
而后明朝历代皇帝后宫,几乎都有设计皇贵妃,用于册封皇帝最宠爱或者最尊贵的妃嫔。明朝后宫制度相对比较复杂且混乱,像后来在清朝属于高级妃嫔的妃位、嫔位,在明朝后宫相当之多,也没什么人数限制。皇贵妃这样的位分也是如此,明朝甚至很多妃嫔因为一时受宠、生育皇子就得以册封皇贵妃,而后失宠又给废去尊位。
清朝时期的妃嫔等级森严,呈现出严整的“金字塔”状。嫔位以上的高等妃嫔人数都有严格限制,也不能越级晋封,皇贵妃仅设一位。
同时,与如今很多清宫剧完全不同的是,清朝宫廷之中,一个妃嫔哪怕再得宠也很难在活着的时候被封为皇贵妃。绝大多数情况下,宠妃们都是死后或者临终前被封个皇贵妃,皇帝以此表示一下哀悼追誉而已。比如敦肃皇贵妃、纯惠皇贵妃、慧贤皇贵妃等,都是如此。
清朝后宫之中,皇贵妃位同副后,而皇贵妃一旦设立并且健在,对于皇后来说就是巨大威胁——这种情况下如果出现皇贵妃,要么是中宫无主皇贵妃就是继后储备,要么就是皇帝极度不喜欢皇后。整个清朝,皇后健在而皇贵妃与之同尊的情况只出现过两次。
所以相对于明朝,清朝的皇贵妃制度更加完善,皇贵妃的设立就更加慎重。当中宫虚设,皇贵妃可代行令六宫,比如乾隆朝孝贤纯皇后离世后,都由娴皇贵妃那拉氏执掌后宫。清朝有一种“摄六宫事皇贵妃”,说通俗一点就是皇后的储备人选。
纵观明清,明朝大多数皇贵妃都是生前册封的,并且真的以皇贵妃身份在后宫生活;然而清朝的皇贵妃,大多是临终或者过身之后才得到的位分。相对明朝,清朝皇贵妃有名而无实者为主,名副其实的皇贵妃屈指可数。
简单来说,清朝的皇贵妃权力比明朝的要大。
皇贵妃这一称号出现在明朝,第一个实际获得者是明宣宗的宠妃孙氏。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仁宗嫡长子、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孙,自幼聪慧,很受明成祖爱重,自然是在宫廷抚养。
此时孙氏父亲孙忠任永城县主簿,而明宣宗的外祖母正好是永城人,明宣宗的外祖母经常向女儿说孙氏贤德,孙氏因此被收入后宫抚养,明成祖指定儿媳张氏(即明宣宗母亲)抚养。
史载孙氏少有美色,加上跟明宣宗青梅竹马,两人感情是相当的好,不过明宣宗的正妻是明成祖亲自选定的,是济宁人胡氏,明宣宗无法拒绝,孙氏只能为嫔。
明宣宗继位后,胡氏被立为皇后,孙氏被封为贵妃。按照旧例,皇后有金册宝(印),贵妃有册无宝。但明宣宗破了这个旧例,制金宝赐与孙氏,虽然孙氏的名号仍是贵妃,但却享有了皇后的待遇,这是皇贵妃的本质特征。
不久,明宣宗以胡皇后无子,贵妃孙氏育有朱祁镇(即明英宗)而废掉胡皇后,改立皇贵妃孙氏为皇后。
明英宗后来在土木之变被俘,他的弟弟明代宗临危受命,也是在这个皇帝任内,第一个名义上的皇贵妃也出现了,那就是明代宗的宠妃唐氏。
据《明英宗实录》载:“景泰七年八月戊戌朔······册封妃唐氏为皇贵妃。”
数月后,明英宗趁明代宗病重,发动政变复辟,不久明代宗病逝,明英宗将其废为郕王,唐氏被革去皇贵妃封号,降级为郕王侍妾的身份殉葬,不被承认。
“皇贵妃”这个封号是明清两朝后宫妃嫔等级中的一阶,而且是仅次于皇后的位份最为尊贵的后宫品阶。但明清皇贵妃在各个方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应该说,清朝的后宫制度中,对“皇贵妃”这个品阶的界定更为成熟完备。皇贵妃在清朝的地位也更尊崇和特殊。
现在各种网文中说明宣宗为宠妃孙氏初创“皇贵妃”位份,这主要是受明朝笔记《万历野获编》的误导。宣德皇帝因为偏爱孙贵妃,所以在她的册封礼上为她提升了规格。当时明朝制度,只有皇后才有金册金宝(印),贵妃有册无宝。但宣德却特意赐给了孙贵妃金宝,所以从她开始,明朝贵妃受册后都册宝俱全了。
宣德去世后,儿子明英宗即位。但明英宗在土木堡被瓦剌俘虏,所以他的弟弟景泰帝登上皇位。景泰帝非常宠爱一个后宫唐氏,大概觉得“贵妃”也不足以表达对她的喜欢,于是景泰帝别出心裁,在“贵妃”位份上加上代表皇室威严的“皇”字,以示恩宠。可惜的是,唐皇贵妃仅仅风光数月,明英宗就夺门复辟,景泰帝崩后唐氏被迫殉葬。不过“皇贵妃”这个位份却被明朝皇帝们继承下去了。
明朝皇贵妃在后宫中属于妃嫔之中地位最高最尊崇的位份,但明朝后宫制度严格恪守嫡庶之分,皇贵妃虽然尊贵,但仍然属于庶妾地位。皇贵妃的礼秩和物质待遇等各方面与皇后有嫡庶之别,而且皇贵妃没有与皇帝合葬的资格,甚至连葬入皇陵天寿山也要皇帝格外开恩。
像明宪宗宠爱的万皇贵妃,她虽然在明宪宗心中远胜皇后的地位,她才是宪宗最爱的女人。但万皇贵妃死后,虽然宪宗想给她皇后级的葬礼,想让她穿上明黄礼服,包括想和她合葬,但都被朝廷拒绝。最后宪宗也只能在天寿山单独为万贵妃修了一座坟园。
明朝皇帝后来也封了不少皇贵妃,总的来说她们都无法形成对皇后地位的威胁,始终处于“庶妾”的位置。
而到了清朝之后,皇贵妃的地位却越发尊贵和提高了,这可能和清朝初年顺治帝宠妃董鄂氏由皇贵妃之位得宠以及受满清早期多妻制度影响的因素有关。董鄂妃是清朝第一个皇贵妃,当初顺治帝由于不满母亲孝庄太后强塞的两个蒙古皇后,因此对自己中意的皇贵妃董鄂妃格外宠爱。
由于孝惠皇后在孝庄太后生病期间没有侍疾问安,暴怒的顺治虽废后不成,但是把皇后的权力剥夺了,并转移给了皇贵妃董鄂氏。因此清朝的皇贵妃自此有了位同副后的特殊意义,她们从礼秩和各种待遇方面和妃嫔们拉开了很大的差距,反而更接近皇后,像清朝的皇贵妃是有资格和皇帝合葬的,乾隆皇帝就带了慧贤皇贵妃、哲悯皇贵妃和淑嘉皇贵妃三人合葬地宫,皇贵妃地位的提升由此也给皇后无形之中制造了压力。
因此清朝皇帝为了后宫安定,首先限制了皇贵妃人数,清朝后宫制度规定,后宫中只能有一个皇贵妃;其次,清朝皇帝一般不会在皇后活着时生封皇贵妃,以免让皇后不安。而清朝皇帝如果从妃嫔中提拔皇后,往往会先封皇贵妃以备储后。
清朝皇贵妃地位这么高,按说应该比较珍稀才是,但清朝后宫女性却不少都拥有皇贵妃头衔,原因如下:
明清两朝皇贵妃都是仅次于皇后的第二等后妃尊位。
明以前是没有皇贵妃这个称呼的,历史上第一位皇贵妃是明宣宗宣德帝朱瞻基的续后孙氏。依例,贵妃只有金册,没有金宝,因宣宗宠爱孙氏,破例让她得享像皇后一样的金册金宝,“皇贵妃”之称由她而始。
皇贵妃正式成为名号是在明朝景泰年间,明代宗封宠妃唐氏为皇贵妃,清朝沿用,在皇后之下设皇贵妃一人。
具体区别的话,主要体现在后宫名分上。虽然两朝都是以宠妃为皇贵妃,为皇后以下最高妃嫔,但明朝绝大多数皇贵妃仍然只是皇帝宠妃,属于姬妾,并不能处理后宫事物。但清朝皇贵妃则是可以被授予“摄六宫事”,以副后的身份代行皇后职责,这个和明朝的皇贵妃则是有了质的区别。古代也是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皇帝也不例外,因此明朝皇贵妃再尊贵也不是正妻,但清朝的皇贵妃,则是可以代行皇后职责,有了半个正妻的身份,这在礼制森严的古代,特别是在***意义非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明朝时期的娴妃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明朝时期的娴妃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