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历史明朝知识,七年级历史明朝

kodinid 3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七下历史明朝知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七下历史明朝知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七年级下册明朝科举制的变化?
  2. 郑和的七下西洋,为什么没让强大的明朝开拓出更好的前途呢?
  3. 明朝盛世之中,七下西洋名震四方的郑和,真的是个“太监”吗?

年级下册明朝科举制的变化?

1.规模加大了,隋唐宋元科举,录取的人数极少.明朝科举的规模比之要大上很多.2考试内容越发当一,只读四书五经,八股文形式束缚人的思想.明朝以前,唐宋的科举不仅考经史典籍,也考数学、农学等等,推动了人才的全面发展

郑和的七下西洋,为什么没让强大的明朝开拓出更好的前途呢?

郑和七次下西洋,为什么没有第八次呢?因为大明国财政负担不起了!欧洲人开辟海路的目的是掠夺,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交朋友、宣扬大明国威!要交朋友怎么能不花钱呢?现在的朋友还要隔三差五聚会吃饭,都是要花银子的!郑和每次出访列国都大量抛洒银子,然后带点不值钱的土特产回来,明朝再有钱也支撑不住,何况明朝原本就不富裕!

七下历史明朝知识,七年级历史明朝-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朱元璋本是穷苦人家出身,当了皇帝后对农民很好,赋税收得很低,且永不加赋!朱棣通过战争手段取得皇位,害怕天下人不服,故遣郑和下西洋向各国宣扬大明国威,同时缉捕建文帝余党。郑和每到一处都替人排忧解难,银子大把大把的向外扔,一点也不心疼。郑和船队每次都两三万人,吃喝拉撒以及俸禄赏赐都是一笔天文数字!所以最终朱棣停止了再下西洋的行动!

郑和下西洋耗费国库甚多,列国知道进贡明朝后都有大笔赏赐,于是西洋各国经常来大明朝蹭饭吃赚赏赐!这些小国王带一点土特产来见皇帝,吃喝拉撒都由明朝报销,回去时还有一笔不菲的赏赐!时间一久,次数一多,明朝入不敷出,终于不让列国进贡了,同时也不回访各国了,甚至还开始闭关锁国,拒人于千里之外!

明朝是一个儒学昌盛的朝代,以天朝上国自居,反对主动侵略别国、掠夺别国,提倡怀柔抚远,德化蛮夷!开疆拓土离不开军队和银子,明朝是文官集团主导,他们非常不喜欢动刀兵,以免武官集团上位;银子仅够维持***运转和官吏俸禄,打仗的银子实在拿不出来!整体而言明朝上下以自保为功,没有开疆拓土的豪迈与志向!

七下历史明朝知识,七年级历史明朝-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正像前面有人说过的,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摆谱,显示天朝国威。更多是为了朱棣脸上贴金,为朱棣篡位提供合法依据,其实其对内宣传意义远远大于对外宣传意义。而西方资本主义对外掠夺和殖民是为了攫取更多财富,这是由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本逐利的本性决定的。资本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就必须获取更多的原材料和市场。这个对原材料和市场的追逐过程就是殖民过程。

因为郑和下西洋地目的就是,一寻找建文帝,二是炫耀国威,使万邦来潮,很明显第二目标达到了,他是有着明确目的的,《明史 郑和转》里这么记载,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以明朝的初衷就不是建立殖民地。

这一个问题要从多方面考虑。

七下历史明朝知识,七年级历史明朝-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首先最重要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或者顺汉人和其他族类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小农意识,包括现在也可以看出来。包括古代封建王朝,只要被汉化,无一不变成了重守轻攻的样例,每一个城市包括县城都有高大的城墙

因为意识的区别,所以明朝下西洋绝对不是为了侵略,我们有广袤大陆就满足了啊。

其次就是心理上的自大,西洋国家,小国寡民,就好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所以只要它看起来臣服就好了。

另外关于心理的问题,还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朱熹改造***的儒家思想,举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来,明朝时候,各个小国都喜欢朝贡明朝,说个不好听的,随便弄点垃圾,来明朝就能换来金银等物品。

天朝上国思想的影响一直到了现在,抱着地大物博的思想,看不起其他国家,这点在明朝也一样。

且儒家思想讲究礼仪,随便出兵攻打其他国家是不符合儒家礼思想的,所以郑和或许有野心,但是面对所有朝臣的反对,他肯定不敢如何。

明朝盛世之中,七下西洋名震四方的郑和,真的是个“太监”吗?

太监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仆人,他们身处权力的核心地带,有的人通过趋炎附势、溜须拍马而掌控朝政,从而陷害忠良、祸国殃民以至于遗臭万年,像刘瑾、魏忠贤等人;也有的太监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名垂史册,像东汉的蔡伦和明朝的郑和。

郑和虽说是太监,但他的子孙后代依然在祖国各地开枝散叶,那么郑和是真的太监吗?

郑和原姓马,小名三保,洪武四年(1371年)生于云南昆明,他的祖父和父亲都笃信***教,虔诚的***徒,年少的郑和受他们的影响也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好奇心。

洪武十四年(1382年)明朝军队收复云南后,从昆明带回了一批儿童少年,经***后作为宫中太监,这其中就有十二岁的郑和,他于1384年送往北平王府服侍朱棣;

在“靖难之役”中,他跟随朱棣南征北战,为朱棣夺下江山创建奇功,被朱棣视为心腹,并赐他郑姓,改名郑和,又将他升迁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

后来郑和的大哥马文铭将他的长子马恩来过继给郑和,马恩来也跟随郑和改姓郑,郑恩来又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郑万显,另一个是郑庭显,所以他们的子孙后代就不断的延续下来。

虽说不是嫡生的,但也总算是为郑和留下了后人。

朱棣之所以要下西洋,其实是为了彰显国威,是为了跟老外做生意,说白了就是为了赚钱,也有人说朱棣是为了寻找建文帝,就算是吧,所有这些都需要一个特别信任的人,那些文官武将他是信不着的,而太监因其特殊的身份最受皇帝的信赖,因此郑和就成了下西洋船队总管的不二人选。

郑和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在随朱棣夺权时历经数次重大战役,具有实战经验,那时候太监监军以成常态,因此朱棣就把这个重任交给了郑和。

事实证明郑和不负众望,历经重重万险,多次出色地完成了朱棣的任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七下历史明朝知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七下历史明朝知识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郑和 明朝 西洋